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科举制度对骈文的依赖和支持,唐代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后迅速跌入低谷。孙樵在古文衰落的时代大力提倡古文。在理论方面,针对晚唐破碎细巧的文风,孙樵系统地提出了从审美理想到创作方法的文论主张,特别强调史与文的关系,认为史是文的最高境界。在创作方面,孙樵的古文关注社会现实,兼具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尽管孙樵多方努力,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从自己的时代突围。孙樵是古文运动中奇崛一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结束了古文向奇崛风格的发展,为后来者暗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琦是古文"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古文创作方面,主张以学古为基本前提,以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学古而自我创辟之现实保证,并以致于世用为文章写作的最终目的,总体上可谓立论融通而逻辑谨严。他的理论补充、完善了"阳湖"其他古文家理论上的不足,丰富了"阳湖派"古文理论体系的内容,成为"阳湖派"古文理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作为张琦古文思想的重要载体,《宛邻集》中所收文章特别是数篇史论文,不但展现了张琦古文创作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且较好地体现了张琦规仿古人而融贯创辟、文章须致于世用的文学思想,学界对他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主张,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就使他的散文创作在古文运动的大环境下具有了得与失的意义。刘禹锡现存厅壁记共八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体现出了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因此本文以刘禹锡的厅壁记为例来探讨刘禹锡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主张,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就使他的散文创作在古文运动的大环境下具有了得与失的意义。刘禹锡现存厅壁记共八篇,虽然数量不多,但体现出了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因此本文以刘禹锡的厅壁记为例来探讨刘禹锡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5.
李华、萧颖士、元结与独孤及乃韩愈、柳宗元之前"古文运动"的酝酿者,他们在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上都为"古文运动"高峰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因此,他们可以称为"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其中,李华可谓佼佼者。他很好地实践了古文的精神,在理论上主张复古,强调文章补世之用;创作上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尤其是"安史之乱"的遭际,李华文章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乱前"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乱后则其文风也逐渐变得"平易"、"朴实"。其作品也注入了更多儒家思想。李华文风由温丽到平实的转变,也正是唐代文章华丽之风逐渐向质朴过渡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贺涛是晚期桐城派的嫡传弟子,师从吴汝纶和张裕钊.他的古文观既继承二师,又有自己的创见.他对义理、考据之说批判地继承,反对只求一端,将义理、考据、辞章割裂的做法,三者中以辞章为主,义理、考据为辅;强调古文的独立性,认为古文最重要的是文中的精神意趣,而且认为因声求气的诵读法是求得精神意趣的理想方法;于义理、考据、辞章之中尤其强调辞章的重要性,至于辞章之义法则主张辞约义丰、奇而有法的文辞;面对西学时,强调中西学的协调,主张以旧学载新道,追求相得益彰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独孤及的古文革新理论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孤及是天宝至大历年间,连接古文先驱与中唐古文家的重要枢纽。其古文主张与萧颖士、李华大体保持一致:内容上,提倡复古宗经;形式上,主张去骈复散;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的同时,形成一种古雅、渊奥的文风。独孤及的古文主张笃志于道德、继承中有新变,更加系统,对中唐的古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梅崖生平以古文大家自期,论文主张“立诚为本”,轩轾文体皆本之于这一主张。他的古文出醇古冲淡之气,不足的是经世精神不足。在乾嘉考证之风盛行、骈文复兴之际,梅崖不仅一枝独秀,而且不懈传授古文,在闽赣一带形成了一股古文风气,其价值、地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9.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他是一位忠君、忧国的仁人志士。为改变国家当时贫弱不堪的现状,欧阳修他革新务实,提出匡弊图治的政治主张。欧阳修在自己的不惑之年,被谪知滁州。从此之后自己就号称醉翁。在此期间从简施政,以诗酒山水为乐,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欧阳修转知扬州后,依然施行宽简政策,延续着同样的生活方式。欧阳修从滁州来到扬州水滨后,对扬州的烟柳十分喜欢,对邵伯湖的荷花特别的喜爱。后欧阳修被贬谪夷陵,处于政治生涯低谷时期,但欧阳修依然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逆境,为人民社稷着想。  相似文献   

10.
汉代今文经师们守着家法和自己的社会地位,对经典的微言大义进行阐释。然而随着古文经的逐步增多,尤其当刘歆在校对秘府藏书之时对古文经本《左传》的发现,并提倡将古文经立为官学。他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更是拉开了汉代今古文经学斗争的序幕。刘歆既反对今文经学的烦琐学风,又反对今文经学家将孔子神化为"素王"、"神主",以及谶纬神学把孔子奉为"黑帝之子"的主张。他在校订、梳理六经的基础上,将孔子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古代文史资料的整理者和编纂者。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