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6,(10):F0003-F0003
一九一四年初,自幼深受学熏陶的郭沫若,毅然弃从理远渡东瀛。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3.
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构成十分复杂,在启蒙救国的表层动机之下潜隐着两个重要深层动机:一是要渲泻自己积郁已久的精神痛苦,为心灵寻求长久的栖息之地;二是满足其既要"英雄"又要"稳当"的深层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也谈鲁迅     
读某报副刊,见两个名家专栏,楼上楼下,对鲁迅的评价合不起来。楼下马家辉对鲁迅大赞特赞,楼上陶杰则大有保留。英谚云: 有道理的人永远是互相同意的。现在有两大君子公开不同意,也就让我来凑凑热闹吧。  相似文献   

7.
也谈鲁迅     
他生得一副愤世嫉俗的面孔,长着一对冷峭威严的剑眉。他明理,他睿智,他敢爱敢恨,有血有肉。面对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束缚,他力挺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之初,是近代中国遭遇国危民难,力图变革的时期,同时又是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中的青年鲁迅,以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的关注之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经历了立志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成功地完成思想文化观念的现代转换。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追溯鲁迅在历史转型中的文化选择,探索这种选择的行成及其历史文化意蕴,并以此观照鲁迅的人生和创作,观照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成熟和走向辉煌的历史,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工作。 鲁迅从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旧科举道路中冲决出来,从私塾到洋务派兴办的“新学”,从腐朽故家到南京,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急遽变革、新旧嬗替。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冲击和瓦解着传统的文化形态。士大夫文化的社会权威倾于崩溃,精英文化的变化极为剧烈,士大夫文化逐步向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转换,精英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所谓精英文化,理论界一般认为,是由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相对而言,则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从封建社会晚期到近现代的文化嬗变时代,精英文化更  相似文献   

9.
一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中途放弃学医,转而从事文学活动,史称"弃医从文".凡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史的人,都强调这一事件的重要性.现代文学史家们在研究这一事件时,总是认为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由于看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的"示众"的镜头的结果,把这看作他"弃医从文"的唯一动因.蒋荷贞同志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示众"镜头的刺激,"这只是一个诱发的原因,或者说只是一个偶然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只强调'示众'镜头的作用,忽略他主观思想基础,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走上文学道路是由于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弃医从文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家族文化背景对鲁迅的精神文化个性和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 ,促使他离家外出求学。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启蒙 ,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开始了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留学日本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不断汲取、改造、整合中外文化和超越自己童年生活的负累 ,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 ,完成了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抒情。在《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12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为便于直接抒情议论而设,或充当串连故事的中介见证人,也可作为文章中的主角出现。他们从不同角度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这种写法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行文自然、亲切。下面我们就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作为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一件小事)中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采用自叙形式,把一件小事的经过和“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多种环境管理手段,但环境问题依然突出。为了找到解决我国当前突出环境问题的办法,笔者通过对比鲁迅弃医从文的事实,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且必须将工作重心从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转移到教育手段上的观点。认为只有加大环境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应该感谢开放的政策,使我们看到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样一本书。这一本引起若干争论的书,然有利有弊,基本的观点,在于指出我们中国人的缺点、弱点。半个世纪以前的鲁迅,也曾痛心疾首地抨击了国民的缺点及弱点,用《阿Q正传》使国民的种种病症暴露。爱之深,恨之切,使鲁迅成为永远不朽的人。鲁迅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后来成为完全的共产主义者。抨击封建制度、攻击国民性的弱点,贯穿他整个一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一位老教师曾感慨地说,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却越教越迷糊。尽管课堂上紧扣重点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宛如一潭死水,不起一丝波澜,表面上个个知识掌握得很好,可一旦运用就会漏洞百出。说实在的,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一日偶然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读罢,我不断问自己,我的学生会发现、能探索吗?我突然意识到:教育应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起强烈的探求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掌握学…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以其坚贞、英勇、倔强和智慧,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杂文是鲁迅一直运用到生命最后的武器。从“五·四”当时打倒封建势力和传统习惯开始,经过对反动军阀以及资产阶级右翼的长期鏖战,特  相似文献   

19.
弃医学文     
妈妈我,想当一个作家。好啊,那你从现在开始争取每天都写一篇作文。我想像那些少年作家一样休学专,门在家写小说。胡闹没,文化能当作家?没文化一,点儿也不懂潮流。妈妈,我不打算写小说了,我要好好学习上,医学院还,要出国留学。太好了妈,妈就是砸锅卖铁也支持你。学,再等写我小考说上,像了医鲁学迅院、冰,心我他就们弃那样,迅速成为大作家。弃医学文@平平 @蒋跃新~~  相似文献   

20.
高明的画家无论是素描还是水粉都能把人物勾勒得惟妙惟肖;出色的演员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形体都能够淡活形形色色的人物;而文学家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仅仅用一个“偷”字就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多姿多彩的人生写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