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记者要细心、敏锐。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出于关心,自己的孩子而经常翻看女儿日记,一天,母亲却在孩子的日记中读到了孩子留给她的话:“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其实,这不过是朋友随口一说的小事,但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沟通的范例,于是.我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刊登在2005年5月31日《唐山晚报》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2.
2000年4月22日,我来到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采访一名中学生上吊自杀事件。访问孩子的父母、老师、同学,看孩子生前留下的日记、作文,在孩子生活过的校园流连。从孩子的课桌上和书房里揭下的三张字条,将我的心彻底震撼了。这孩子告别世界的年龄仅仅13岁。如果他不是一个求上进爱  相似文献   

3.
传家之宝     
这是台湾当代文坛领军人物张大春写给父亲和儿子的家书。从小听父亲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历史,很自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中国文化"乡愁"的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孩子生命即将开始的这一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巨大而繁琐的人生,磨难而精彩的个人命运,这就是大春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的故事,它同时也是一段抢救出来的家族记忆。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是中学生的老朋友。《中学生》是中学生的好朋友。《中学生》60岁了,却仍然充满着青春和活力,受到少男少女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它同中学生有密切的联系,懂得中学生的希望、喜悦和苦恼,和中学生的心一起跳动。这是因为它紧紧追随时代的节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中学生》的一个作者,我通过《中学生》和许多中学生交上了朋友,我应当为此感谢《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位女性,所以相对来说也许要浪漫一些。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哪怕是几张照片也好,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了孩子后,我为他建立了一个小档案。说是小档案,其实并不小。它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但为孩子日后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起着增进感情的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确认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份档案是多么的明智。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位女性,所以相对来说也许要浪漫一些。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有关于自己小时候的东西,哪怕是几张照片也好,因为这个原因,自己有了孩子后,我为他建立了一个小档案。说是小档案,其实并不小,它包含着很多方面,不但为孩子日后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起了不小的作用,在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起着增进感情的作用,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认为自己为孩子建立一份档案是多么的正确。  相似文献   

8.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9.
孩子越大越不透明.越大秘密越多。 为什么呢?其实我非常理解,做父母的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个水晶人似的,一看是透明的就放心。但是孩子越大越不透明,越大秘密越多。这下大人就急了,就怕自己不了解孩子,所以好多爸爸妈妈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  相似文献   

10.
我的编辑生涯是从《中学生》杂志开始的。抗战胜利后,我刚进杂志社,主持编辑工作的傅彬然先生就谆谆教导我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读者,想到杂志是办给中学生看的,发表的文章要符合中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三句话讲的都是读者对象。我当时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上中学时,我就爱看《中学生》杂志,自信对中学生读者还是有所了解的。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才逐渐体会傅先生这几句话中的深意。任何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杂  相似文献   

11.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12.
正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父亲萧锋几十年从未间断的《萧锋日记》。这些记载了父亲萧锋战斗经历;记载了他指挥与参与的成百上千次战役、战斗。如今,这些日记早已载入史册,其中一部分成为了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革命史的珍贵文献,成为了新中国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面对这64年从未间断的"日记",人们不免会想当然,萧锋是一个曾经受过正规教育甚至留过洋  相似文献   

13.
八年甘苦,一片痴情──我与“小作家丛书”王吉亭八年前,我担任一个辅导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期刊的责任编辑。那时,中学生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大批青少年文学爱好者倾心于写作和投稿,我常常一天要处理多达四五十件学生来稿。每当我从大量稚嫩的习作中发现...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担负着学生的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学生一般为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是青春发育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他们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正处在急剧成长和成熟的时期。据统计,我国每五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是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极积地培养和教育这年轻的一代,关心他们的成长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本文拟就青少年的特点来探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月十九日上午,为小胖检查身体和照像花了半天时间。她批准上育才小学了。从此住在先农坛,一用才能见她一次。孩子,我亲爱的孩子,为了抗战事业,我曾抛开我一个个亲生骨肉。现在,虽在和平时期,又要抛开我最爱的孩子小胖了。……做母亲,搞事业总是不能两全。古之谓“忠孝不能两全”;今之谓“事业与家庭难能两全”。人生的路上总是障碍重重呵! 六月十四日日记有三个月不写了,原因无非是精神好的时  相似文献   

16.
吴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330-330
学习写日记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有重要性,但在教学写日记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凡上过语文课程的老师都知道日记教学是一个瓶颈问题。在我认为写日记要想让学生写好,兴趣是第一,首先,要让他爱上日记,想写日记,?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了。 在教了实验教材后,我开始打破以前的方法,开始想办法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时,我开始让学生写话,用拼音试着写上一句话,每隔两天写一次自己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作要求,第二天收上来后将这些作品全贴在后黑板上进行展评,每天抽半节课时行评,找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对写得通顺的大加表扬,写的不通顺的我总是找他的优点来表扬,因此学生是只要写了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相似文献   

17.
整理者言: 与父亲聊天,话题多是记忆碎片,难以连缀.父亲为人低调,我说请他帮忙完成一项写作任务,他才第一次详细讲述自己的过往.父亲是军医,曾为一个掉进化粪池里的孩子做口对口呼吸,曾屡屡扔下饭碗甚至半夜爬起来去抢救病人,曾在耄耋之年因学雷锋跌倒骨折.为此,我有不解甚至抱怨.如今,这一切在父亲的成长轨迹中都找到了合理诠释.因为,在党旗下,这位十五岁参加革命的懵懂少年,已经走过了七十余年,平凡,又不平凡. 人生有很多机缘巧合.1947年,本村一个青年偶然的一次挑战,促成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踏上革命征程. 光阴荏苒,流年似水,七十多年过去,在党旗下,,在军队大熔炉里,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小、兵,成长为一名外科军医,是党的培养使我有了今天.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普通中学生,叫陈启正,也叫陈环境。因为有个不寻常的父亲,我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的父亲就是中国首善陈光标。当父亲这些年累计捐款13.8亿元时,许多人向我投出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们羡慕我有个亿万富翁父亲,钦佩我的父亲是中国首善。然而,当今年9月5日父亲宣布将裸捐后,许多人又向我  相似文献   

19.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息引也为又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  相似文献   

20.
《时代》对进入青年时代的13岁孩子的调查表明,2/3的13岁孩子认为,在即将开始的青少年时代,自己面临的困难比父辈更多。而且和5年前同龄人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相反的是,数年来的反恐和战争让今天的13岁一代对明天感到悲观。当然,对于将来的恐惧和压力,和父辈沟通的障碍,是13岁一代成长中不变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