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德国中小学“关键能力”的内涵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德国多被称作“关键能力”培养(Schluesselkompetenzen)。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Selbs-,Personal-bzw.Humankompetenz)、社会能力(Sozialkompetenz)、方法能力(Methodenkompetenz)以及专业能力(Sach-bZW.Fachkompetenz)。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除了提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还阐明了以人身发展程度为特征的三大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的阶段.本文在阐述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的涵义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定位及特殊本质,进而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 ,即从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方面来探讨社会发展问题。强调当今社会发展应该自觉地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根本性发展战略 ,指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内源性和可持续性基础 ,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的取向应是为了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略谈人的发展的整体图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包含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两个层次,但不管哪一种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发展的社会背景,在目前和今后,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背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可分为发育成长、成熟、衰老三个阶段)、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其核心即实践能力,是一个由价值标准,指导思想和操作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概念)和人的精神活动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两种)三个方面;作为类的人的发展,同样也包括作为类的人的身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猿、猿人、智人、现代人四个阶段)、作为类的人的实践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改造社会的实践,即人的交往实践)和作为类的人的主观世界的发展(主要的也是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作为类的人的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都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从伦理角度进行规约社会治理意义重大。社会治理发展伦理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所推崇的是社会全面发展、所崇尚的是参与主体的共享发展。社会治理中发展伦理诉求的达成需要社会治理主体对发展的伦理共识、提升主体的行动能力、加强社会治理过程中发展的伦理性制度安排三个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运行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的发展的原因。在二者之间,马克思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他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他进一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导致了二者的割裂和颠倒。因此。未来的理想社会应当“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热情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德国中小学“关键能力”的内涵 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德国多被称作“关键能力”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为了便于实施和评估,德国教育界将“关键能力”划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或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宋建军 《职教通讯》2013,(32):14-15
学校在办学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要提高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以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为宗旨,不断探索实践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包含了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三个方面。市场经济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意义,已经内在地包蕴于马克思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之中。从积极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形成人的丰富关系、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保证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人的自由条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梳理和对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约分析,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同一历史进程。对人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又是现实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伴随人类社会的交往雨产生和发展的交换媒介,货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在现代社会日益重要。货币在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类交往活动的互动中表征着历史进化的节度,货币的发展史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货币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明显地体现为,促进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并通过不同的货币分配方式与不同的货币分配结果,促进了社会流动。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中间环节,从人性论的视角解析制度是一个直接的有益的视角。马克思从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理解人性,这是我们解析制度的理论依据。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我们发现,在人们社会实践基础上制度与人性存在互动关系,制度的起源、变革体现着人性发展要求。构建适合人性发展要求的制度,必须在现实的人性基础上,至少解决四个矛盾:多数人与少数人人性发展差异的矛盾;秩序与自由的矛盾;制度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并以相对独立的形态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并在社会结构变迁中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则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潜在的时空领域。它所赋予的乃是人类行动的能力。文化寓意是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整合,解读社会结构变迁的文化寓意实质上是对社会发展的观念重建。文化的时间意义及其时态特征,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历史维度,其历史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社会交往的空间角度看,社会交往经过早期的血缘交往形成各种社会组织,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庞大使得社会交往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发展,地域性交往扩大为世界性交往。从人的交往发展角度看,人们经过最早期的两性交往,形成了依赖人的共同体的交往,经历了依赖物的关系的交往,最终实现人自由全面的交往。从社会形态的发展角度看,社会交往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野蛮时代,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文明时代,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多样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它包括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才能、人的需要等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塑造与之相适应的人显得十分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Using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o build informal learn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networks is significant in academic development practice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We present three vignettes illustrating academic practices occurring on Twitter to show that using social media is beneficial for building networks of academics, locally and globally, enhancing information flows, inspiring thinking, and motivating academic practice. Using a reflective and diffractive methodology, we illuminate how different flows of forces and relations are enacted. We argue it is in this fluidity of informal learning that perspectives are contested and shaped, and that academic developers can benefit by encompassing such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在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发展科技创新、促进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大背景下,从就业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区域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基于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服务贡献表”数据,应用熵权TOPSIS法对15个副省级城市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进行测算。通过横向对比和经验借鉴,区域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办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科技创新,提升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成果转化能力;积极为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特色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