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点研究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中,基于多个伙伴服务之间的信任协商来建立未经事先注册的用户与被请求服务之间信任度的功能模型和技术机制。  相似文献   

2.
用户体验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用户体验则是用户利用这种服务的经历与感受。用户体验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用户体验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有助于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增强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信任,数字图书馆可借助用户体验设计来提高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19—21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共同主办的“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OSS)”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将汇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的开发者、技术支持者和使用者,共同研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实践中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的使用问题,探索在新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策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4.
1会议宗旨 2006年10月19—21日,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将共同在北京举办“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OSS)”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汇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的开发者、技术支持者和使用者,共同研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实践中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的使用问题,探索在新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策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国内外目前图书馆、档案(LAM)馆和博物馆在数字资源整合、数字化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及实践进展,总结当前LAM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用户与服务/资源之间缺乏有效可信交互管理机制的现状.引入信任协商与信任管理机制,构建针对LAM数字化融合服务的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模型.深入探讨信任协商流程、访问控制策略内部结构的设计、访问控制策略树的构造以及访问控制策略树的标记和遍历过程,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新型的信任本体概念模型.本研究为LAM数字化融合服务过程中数字信息资源安全、可信交互及可信网络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从数字图书馆市场的现状出发,对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相关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就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的策略:(1)建立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支撑体系,带动数字图书馆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2)加快具有商业价值的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3)实施发展鼓励政策,加大投入,调动政府与民间投资,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发展:(4)完善数字图书馆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构建基于第三方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平台;(5)加速解决版权与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19至21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建设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共同主办的“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OSS)”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将汇集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的开发者、技术支持者和使用者,共同研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实践中开放源码软件系统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动态集成中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图书馆》2005,(2):50-53
本文介绍在用户特定任务驱动和服务流程可定制的环境下,实现多个数字图书馆服务动态集成的两种关键技术,即Web Services技术和本体技术,并结合两种技术提出数字图书馆服务动态集成的整体流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英国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tity)进行的数字图书馆隐私问题调查的结果,指出数字图书馆的用户隐私保护出现了—个新的问题:用户对图书馆员的高度信任与图书馆员对用户隐私保护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数字图书馆为目标系统,结合信任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系统接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显示,技术接受模型可以解释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接受态度有显著影响,而信任对接受态度影响不显著。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的角度分析,建设相对简单、易用的数字图书馆,引导用户积极的使用态度,将会有助于提高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  相似文献   

11.
主要探讨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服务功能和相关技术及问题等。十几年来,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将形成数字图书馆三种主流模式即特种馆藏型模式、服务主导型模式和商用文献型模式;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它以三种主要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和由统一信息访问平台、网上参考咨询(VRS)平台为两翼组成;统一信息访问平台主要解决异构平台的信息资源检索,向用户提供方便检索的统一界面,提供不同数字图书馆的互操作。网上参考咨询平台主要解决用户在访问数字图书馆时的疑问。这两个平台对一个实用的数字图书馆是不可缺少的,在系统结构上有些是相互渗透的。文中还探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相关的10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数字图书馆应用技术的发展来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第一步后,下一步应如何发展、如何建设、选择何种应用模式是目前讨论和实施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建设集成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可将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的总体目标定义为:建设、维护和管理各种数字化资源,提供管理、服务数字化资源所需的技术支持平台,开发基于开放平台的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数字化建设中的数字校园或企业提供服务;而围绕这一目标,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室研究团队认为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强调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 (1)从资源方面,不仅能够对各类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和服务,而且还能够通过资源之间的整合,提供扩展服务,继而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发现和挖掘以及知识组织和服务。 (2)从用户服务方面,提供单点登录、统一认证的个性化服务。这样可以使人员、资源、应用和服务得到合理均衡的发展和利用,便于本地和异地资源的协调、共知和共享;不仅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也避免出现资源建设中信息孤岛的出现,同时便于现在和将来适应数字校园建设的需要。 (3)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原有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正是基于这种集成化的思想,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室于2000年开始,历经几年的努力,成功地自主研发了一套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并投入了试运行。目前,系统主要包括网络信息采集和学科导航系统、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数字资源加工和服务系统、统一检索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系统等6个子系统,未来将包含更多的子系统。 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在设计、实现中秉承集成性、开放性原则,坚持选用Java、Jsp和Servlet等先进技术,遵循J2EE体系规范。 图1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总体架构图本期专辑收录4篇论文,围绕数字图书馆集成系统的研发工作,重点探讨了B/S模式下数字对象文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处理与应用;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中的相关机制和技术的分析与实现;网络资源采集与学科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基于J2EE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检索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字档案馆(Digital Archives)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档案学界继图书馆界“数字图书馆”概念及其研究实践演变而来的。一个完整规范的数字档案馆应当具有3层分布式体系结构,这一体系由客户端(显示层),Web应用服务器(事务处理层)以及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层)组成,其中档案用户不能与数据直接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历经10年发展,迎来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时代”。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价值的最终体现,也是检验我们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否成功的最终杠杆。因此,在已有的丰富的数字资源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平台为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的、快速、准确、方便的信息服务环境,是我们积极迎接这个时代到来的最佳选择。而如何提供这样一个服务环境,让用户能够获取所需的知识并享受这个环境带来的便利与和谐,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热点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数字图书馆已经能够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资源导航、虚拟咨询、基于网络的文献传递、网络培训等各种常规服务以及其它特色服务,这些服务基本上可以做到单独运行,但彼此之间却又是互相独立的。因此,当用户面对数字图书馆网站的海量资源和多元化服务的时候,经常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远不如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方便和快捷,于是“整合数字资源和服务”这个主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研究和探索的热点。 数字图书馆门户是公认的整合最佳手段,是数字图书馆面向用户的统一服务窗口,它能够把相关的资源与服务整合到一起,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的单点获取方式,并做到资源和服务的无缝链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本期专辑的第一篇文章,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老师等人撰写的《数字资源整合与信息门户建设——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第二篇文章,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张春红老师等人撰写的《数字图书馆门户的关键需求设计——以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门户为案例》;讲述了他们在这方面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和成功经验。 虚拟咨询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在网上展现其知识水平、宣传其新型服务的窗口,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高校中最早开展虚拟咨询服务研究和实践的图书馆之一,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用户主导型”图书馆。本专辑第三篇文章潘卫、郑巧英老师撰写的《IM——实时虚拟参考咨询方式的再选择》,阐述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虚拟参考咨询方面一部分最新研究成果和体会,揭示了这方面的发展趋势。 处在复合图书馆时代,无论我们建设一个怎样的数字图书馆门户,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无法脱离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印本书刊服务。那么在技术上,同样存在数字图书馆系统如何与以往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融合并共同发展的问题。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周春霞老师撰写的第四篇文章《数字图书馆门户与自动化系统的融合及实现——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为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门户系统与Unicorn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衔接。 本期专辑试图通过上述四篇文章,阐述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开展哪些建设工作,才能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整合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开放的、可与其它数字图书馆共享资源的,具备支持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强大的网上服务能力的,对知识进行组织、传播、使用和保存的数字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外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进行分析,将国外数字图书馆评价标准划分为内容、技术、界面、服务、用户和评价环境六个维度。国外数字图书馆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价标准的研究视角多样,但并未形成标准的评价方法;研究方向大都聚集于用户维度,其他维度的研究被忽视;缺乏全面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图书馆评价理论的研究方向为:加强数字内容评价及评价环境维度的研究;开展深层次的用户行为分析;进行全面的、完整的评价理论框架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表1。参考文献32。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架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用户访问、信息处理、资源共享及服务提供等方面分析了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特征,按照面向服务的要求,设计了包括网格服务协议标准和规范、网格基本服务、网格通用服务及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在内的层次化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架构,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在网格环境下的服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学科门户建设初见成效根据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实施方案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将建设一系列的学科门户网站 ,对各个学科领域网络资源提供权威可靠的导航 ,整合本学科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 ,逐步支持开放式集成定制系统 ,将学科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到用户桌面。目前开始建设的门户网站包括化学、生命科学、环境资源、数理科学、图书情报系统资源、中心门户等 ,分别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生命科学文献情报中心、环境资源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等承建。学科门户建设从 2 0 0 2…  相似文献   

18.
5月1213,“ScienceChina——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推介会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隆重召开。此次推介会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首次直接面向广大科研用户推介ScienceChina,吸引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期刊编辑部等机构的近200名代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研究的相关成果及技术方法在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中存在应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安全性约束。现有技术方法并不是针对数字图书馆而专门提出,它们在安全性、可用性、高效性、准确性等方面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的实际应用需求。理想的用户行为隐私保护应在不改变图书馆架构、服务算法、服务效率和服务准确性的基本前提下,系统全面地改善用户行为偏好隐私在不可信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端的安全性。表1。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15—27日,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美国Syracuse大学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Syracuse University)联合主办的“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Joint Advanced Workshop in Digital Libraries)”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院中心)举行。本次研讨班自2004年8月开始筹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图书情报机构和数字图书馆技术公司近90人报名。经过资格审核,来自NSTL成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