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反刍,也称倒嚼,指某些偶蹄类动物将粗粮咀嚼后下咽的半消化的食物再次细细咀嚼再消化的现象,也可比喻对过去事物反复的追忆和回味。这种方式也可运用于教学研究中。对教师而言,教学研究源于课堂,应围绕课堂进行,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更应是自己的课堂。教师如何为自己的教学把脉,站在第三者角度多方位评价日常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联系,一般不能被直接感知。人们需要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反复观察,透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常常还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从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普遍性和规定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性质的普遍性,是指一类事物,从范围上讲,普遍具有某种性质;从过程上讲,在该过程中始终具有这种性质(事物质的变化也是有的,这标志该事物的发展进入新的过程)。事物性质的规定性,就是说事物有了这种性质,就可以把这类事物确定为某事物,并可以根据这种性质,把它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事物内部这种比较深刻、稳定、能够决定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联系,一般不能被直接感知。人们需要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反复观察,透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常常还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从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普遍性和规定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性质的普遍性,是指一类事物,从范围上讲,普遍具有某种性质,从过程上讲,在该过程中始终具有这种性质。(事物质的变化也是有的,这标志该事物的发展进入新的过程。)事物性质的规定性,就是说事物有了这种性质,就可以把这类事物确定为某事物,并可以根据这种性质,把它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事物内部这种比较深刻、稳定,能够决定一类事物为某事物并区别这类事物不同寸:其它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事物的本  相似文献   

4.
一篇文章记叙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写实在的事物加上联想,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更深刻,更能感染人。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有三种情况:一是类比联想。由于对某种事物的感知或追忆,引起了在性质上、形态上和气质上与它相似的事物的追忆,这种表现手法谓之类比联想。运用类比联想必须确切地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使之产生真实可信之感。  相似文献   

5.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呢?就是在作文批改后,老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遗词  相似文献   

6.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教师作文讲评法中的一种。那么,如何运用反刍法,就是在作文批改后,教师将优劣作文范读或刻印,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遣词造句的匠心。采用反刍法,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辨微、悟神,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 标题的反刍 文章的标题在讲评中为何值得“思”,这是因为标题与主题关系十分密切,正如眉目和灵魂不能等同一  相似文献   

7.
蒋大鸿 《教师》2008,(9):19-20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  相似文献   

8.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  相似文献   

9.
唐涛 《中国德育》2008,(7):92-92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以往对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范式缺乏对个体内在体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王辉锋 《辅导员》2014,(14):21-22
正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儿童诗的写法是:由生活中某种常见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思考、想象,联想到与之类似或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借助修辞手法,把这种事物或现象间接地、生动形象地、充满趣味地表达出来。我们来看例诗:  相似文献   

11.
曹刚 《辅导员》2014,(9):21-22
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儿童诗的写法是:由生活中某种常见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思考、想象,联想到与之类似或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借助修辞手法,把这种事物或现象间接地、生动形象地、充满趣味地表达出来。我们来看例诗: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都有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这种联系并妥善处理它们的关系,是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前提。以往我们工作上的一些失误和偏差,不少是与没有准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辩证地处理其间的关系有关。就如人们议论多年的继承与发展、政治与业务的关系等老话题,也常常发生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理顺。  相似文献   

13.
讽刺喜剧里渗透着悲剧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煜 《现代语文》2006,(2):44-46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就是说悲剧是一种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残酷命运的无情演绎,但它能激励着人们的记忆,亦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这些情绪的净化。”而喜剧则是一种笑的艺术,是以笑为手段通过能引起笑声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旧的、丑恶的事物,或歌颂新的、美好的事物。讽刺喜剧是喜剧多重性表现形态中的一种,所反映的对象是生活中要否定的现象,它以辛辣的笔锋嘲笑和鞭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的、阴险的事物和现象。  相似文献   

14.
牛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即把草吃进胃里,经过初步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后,又将难以消化的草料从胃倒排到口里,进行咀嚼,再次消化吸收,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才能全部消化吸收,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掌握,必须反思,找出还未理解的地方,再深入探究,如此反复,直到掌握.显然,学习数学“如牛反刍”须反思.  相似文献   

15.
道德养成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以何种道德价值取向面对人和事物。然而,大学生中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挑战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反面现象进行分析,对于从正面思索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蔡勤 《文教资料》2006,2(15):11-12
一、道德认知的涵义所谓道德认知,就是指“个体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对道德范例的刺激产生感应,经过同化、顺应的加工,而获得道德新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个体在观察其它道德情境(包括人和物)时对其外部特征的知觉,从而判断道德对象的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或判断道德生活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状态,并形成人们对于各种社会道德生活现象的认识、印象、评价和理解。它既是主体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对由于情境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道德再认的过程,又是通过以往的经验形成新的道德领悟的过程。(一)道德认知的内容1.对社会道德生…  相似文献   

17.
道德养成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未采的社会生活中以何种道德价值取向面对人和事物.然而,大学生中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挑战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这些反面现象进行分析,对于从正面思索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已经展开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态度正直接影响到网络文化的成长。目前学界流行着对网络生活中道德存在的过于悲观的态度,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空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崭新的道德可能,这种可能要求教育和道德教育完成时代的新使命,以成为新型文化的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19.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  相似文献   

20.
美,无处不在     
美,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看似平常,并不起眼,其实却能让人从中体会出独特的意蕴。罗丹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的眼睛。”要欣赏美,不用走远,美,就在你身边。欣赏你周围的人和事物,享受与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以及回味你人生中一幅幅美丽的片段,美,就在其中。包含在世界上许多事物中的内在美是一种蕴藏着的美,这种蕴藏着的美比外在美往往更深刻,更能给人带来更深刻更持久的感动。而内在美往往被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