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说《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龙三十多年前的一场青春实录。这部标志着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化的小说.能够跨越时空和国界.至今依然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以一种极端颓废的生命哲学,试图向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出反抗的声音时,这种行为本身恰恰在拥有了众多“全球亚文化”的表征形式之后,又直指独具特色的“日本亚文化”的表征核心。文章尝试从文本出发。以亚文化研究的角度,将这场发端于“全球化”语境中的研究,最终落实到“本土性”问题的探求上,并试图将小说的深意挖掘到每一个生命共同体都能共享精神资源的诗意空间。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切入张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的流浪意识的开掘,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走向边缘--精神守望"的流浪主题.在多种"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德、人与自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共谋之下"存在"的"焦虑"在所难免.这种极具张力的深层结构彰显出了张炜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4.
以老舍的生命意识为视点,利用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理论,透过其小说中的"善良平民"形象、"混世小市民"形象和"觉醒者"形象等三大形象,探寻并思考老舍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形象创造的渗透和影响,希图将老舍小说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但"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新时代,给小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使小说在形式、叙事、语言等多个方面出现了革新,这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多样创作上.本文试图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出发,分析小说理念的刷新和创作上的多样探索.  相似文献   

7.
"魔道"碰壁之后——论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人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燕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84-86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定反响。试图以施蛰存的《小珍集》为主要文本研究对象,论述作家后期作品中对社会下层平凡小人物的关注、怜悯和同情以及作家对生命个体生存观、价值观等本真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耽美"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耽美小说是此亚文化十分重要的网络文学样式,是网络文学中一道独异的风景。承载着耽美文化的主题内涵,借用同性恋文学的形式,融合其他网络类型小说的网络耽美小说,在美学上表现为超越现实的双重虚拟美感、自由选择的娱乐性游戏方式、表达感官欲望的世俗化审美情趣等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新体验小说”它通过作家我在体验本体存在的符号化去展示一个时代,表现一段历史,去显露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命意义的领悟。但对“新体验小说”的讨论往往过多地集中在对具体作品的一般性阐释或对这一文学活动本身的新闻性宣传上,而极少在理论上对这个文学概念的提出和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回顾和总结,甚至重新认识和审视。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亚文化是全球化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逻辑与青年的生理、心理作用的必然产物。青年亚文化中既有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存在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不和谐音。所以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引导青年亚文化积极、健康地成长,消解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文化景观异常繁荣而多变,青春亚文化已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凸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青年人在叛逆中宣泄情感,在狂热的盲从中追求新奇,然而青春亚文化往往被商业操纵,阶层分化现象也逐渐复杂。在这多元特征的表现下,应以审美的视角反思该文化的优势与弊端。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作为青少年亚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效应。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微电影"的正面引导,反对和控制那些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过度迎合观众需求的庸俗、低俗、媚俗的"微电影",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相似文献   

14.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sycho-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 attached to a Japanese university is presented. The rationale for the program, basic concept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address youth violence and enhance appropriate self-assertion among Japanese yout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As communities of immigrant families gather in the low-income neighbourhoods of Tokyo and neighbouring cities, Japanese teachers face new challenges as well as the stigma of classrooms for immigrant children. Within the intricate politics of assignment in Japanese school distric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can find themselves with students who are barely acknowledged and poorly served by mainstream Japanese schools and other community services. The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principals, immigrant translators and other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s well as numerous school visits focused on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s had been required to interrogate their pedagogies, practices and prejudices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teachers of low income and immigrant youth. The results reveal strains in the lives and careers of teachers who work with marginalised youth in Japan and are addressed within a critical view of how Japanese schooling is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n increasingly heterogeneous urb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蒙古联盟政府的教育理念,摇摆于民族主义和“民族协和”两者之间;日本人对蒙古教育事业的统治,并没有按着计划实施到每一个角落,它有局限性,日本占领蒙疆也终归失败。在复杂的社会风云中,蒙古知识青年选择了加强推动小学建设,使内蒙古西部的初等教育有了发展。事实上,日本人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利用成吉思汗精神,把它融进“东亚新秩序”理念之中。以蒙古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民族主义也有它的局限性。知识青年反对日本对蒙疆地区的侵略、占领,但是他们并没有全面否定日本语。而在接受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时候,他们把日本语当作一种手段积极使用。他们这种实践活动也证明,他们想超越成吉思汗崇拜这种“血统性”、民族主义思想给他们带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清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东北地区实行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黑龙江广大爱国民众、尤其是广大爱国青年学生,在中共满洲省委和共青团省委的领导组织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8.
提到年轻人用语,常被人们说成是语言的混乱,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大多数人还是持否定态度的。然而,语言产生于社会,反映着与之产生背景相对应的一些社会现象,年轻人用语如实地反映了现代日本社会、日本人的价值观,决非人们所认为的“无意义的、错误的语言”。本文着重以日本社会中年轻人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与年轻人用语有关的各种社会语言学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探求现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现状、对于社会的态度及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The transformation to sustainable social systems requires both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n this study, we quantified the impacts of factors that promote or impede collectiv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round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was completed by Japanese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and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groups with strong or weak intention to participate in collective behaviors and groups with rich or little experience with community activitie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belief that a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can be avoided by individual effort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llec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 We also found tha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at aimed to enhance attachment to community and social norms, would be effective for the youth with weak collec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 but not so for youth with strong collec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 It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for youth with strong collectiv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learn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raise awareness of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