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可以有三种境界:一是不要说,言外有意;二是说不尽,言不达意;三是说不出,无言表意。当我们面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时,都会身临无言之美的这三种境界,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但最令人回味的还是说不出的无言之美,而社会之美中的人性美恰恰带有这种意味。在大师们的笔下,我们就时常能遇到这样的人性之美而说不出。《摩诃摩耶》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享有盛名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深受封建种性婚姻制度和惨无人道殉葬制度迫害的少女摩诃摩耶与相爱青年罗耆波的不幸…  相似文献   

2.
冯彦肖 《新高考》2007,(Z2):28-28
标点符号连用是高考中的常见测试内容,主要有下列六种情况:一、引号与句号(感叹号、问号)例1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2004年天津卷)例2“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 (人教版 )第三册所选文章《“挑战者”号追思》是针对 1986年 1月“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新闻事件所写的一篇评论。作者站在一个高度纵观人类航空史 ,赞扬为太空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勇敢者 ,倡导“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 ,极力推崇这种创造、开拓、冒险、献身的精神。笔者认为这正是此文的价值所在。但作为初中生学习的一篇议论文 ,作者在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 ,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 ,在此谈谈笔者之拙见。一、语段中心句 (分论点 )嫌大 ,与该段所论证的范围不一致。全文共分四个自然段。作者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4.
邹忌的发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朝服衣冠,窥镜”时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在与城北徐公比美,邹忌并不知道究竟谁更美。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者本意。实际上这个疑问是无疑而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一句话本身包含如下信息:一、城北徐公之美是公认的事实;二、邹忌把徐公当作“美丽者”的标准;三、接近徐公之美是邹忌的目标。也就是说,邹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比不上徐公的,他的问话只是顺嘴说说而已,这种类似比较的发问,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是一种以接近徐公之美为满足的炫耀。关于自己比不上徐…  相似文献   

5.
有时候无言也是一种美,也许人们会问我,无言,何美之有?白居易有诗云:“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显然在诗人看来,无言的内涵远比有言丰富多彩。面对多娇的江山,幽静的清泉,或是一只自由自在的流浪狗。哪怕是路边一株寂寞的小草,那份美,那种莫名其妙的感动真是无法用  相似文献   

6.
大美无言,作为哲学的美,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基因中,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生活生存的方式。大美无言,语出《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朱光潜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它是这位当代著名美学家的第一篇美学著作。虽时隔多年,今天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示。但也不无可以商榷的地方。怎样理解“无言之美”,怎样理解古人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对写作的表现手法,有何启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八○年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及悲、喜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使人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拟在美的产生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谈一谈与施昌东同志的不同认识。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意识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精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以上两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以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车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是有阶段性的。没有阶段性,不成为生活,也不能成为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这种“无言之美”。尤其在文章结尾之处,无言的静默,相对的间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弦外之音,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收到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历史的创造者,目前我国理论界有许多提法和争论。其中,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为主,大都坚持并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黎澍同志对此提出了疑义,认为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命题,主张应当恢复马克思本人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提法。我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也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旧式庭院中的后花园为喻,联想到遭遇挫折的苏东坡,在困顿中以饱满的精神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欲求心灵的安顿,就必须给精神开辟一座美丽的后花园。观点的引出水到渠成,而行文也如流水翻波,灵动活泼。接下来作者有叙有议,文章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既有理性的说服力,又有情绪的感染力。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支撑了观点,也增添了文采。  相似文献   

12.
和归纳论证相反,所谓“演绎”,就是指用一般原理做论据来证明特殊事实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人们常常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作为依据,推演出自己的观点,这也就是演绎论证.这里引用一段文字来说明:“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革命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开头“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一句,就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如何推出的呢?是依据列宁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话是普遍原理,也可以说是已经证实了的公理,因此,它就能证明作者的观点是成立的.演绎论证  相似文献   

13.
奔跑     
无数的竞争中,桂冠都只有一个,而总有一群人矢志不渝 地奔跑着。刘心武曾说过:“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 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 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当美丽的梦想难以挽回地破灭时,让我 们感动的不会是自诩理智、半途放弃的懦弱者,而是不让最后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美”的本意是“羊大为美”,而“羊大为美”又是因为“羊大”吃起来味道美。但这个观点有几个可疑之点:一是许慎并未过甲骨文,二是日常常识告诉我们“羊大”未必好吃,三是“美”、“善”、“义”字等都与“羊”有关,善、义、美同意,从这些疑点出发,本文认为“羊大为美”的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羊“大”就美,进而认为“羊大为美”乃是因为羊在古代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大换得的东西越多,换得的东西越多,人们心理也就越有一种美滋滋的感觉,自然也就认为羊越大越美。  相似文献   

15.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17.
我并不完全以为我们当教师的,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为下一代而枯萎;相反,我觉得在孩子们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一堂生动、成功的课,犹如一曲美妙的旋律、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自己都是一种愉悦,都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享受。我曾听过这么一节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孩子们学的是议论文《起点之美》。这是一篇补充教材。作者的观点是:终点之美属于少数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愿意自觉进取的人。文章很有深度,教师引导也极有特色,他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者”,他完全  相似文献   

18.
一种观点认为。“毛周体制”说既无献依据,也不能涵盖历史上我党领袖人物关系的实际情况,对党史研究利少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毛周体制”有三个支撑点:其一是“毛周之间的相互选择”,其二是周恩来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其三是周恩来的政治艺术,因而使“毛周体制”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种观点认为,对“毛周体制”的提法应慎重,应从理性的高度论证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关系,尽可能用直接叙述的方法对毛合作的教材机制作辩证的分  相似文献   

19.
平凡也是美,作者笔下的小草虽然微不足道,但依然能够为春天的绿增色!有了自信,任何事物都能展示自己美丽的一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依然各具特色,美是一种自信,美更是一种权利,任何人都能够拥有。可爱的小读者,你是否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美呢?  相似文献   

20.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梁衡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之美.最后写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