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访南斯拉夫归来已近一年了。年前——1997年10月中、下旬,我应塞尔维亚作家协会及塞尔维亚笔会之邀请前往贝尔格莱德参加“第34届国际作家会议”。会议内外的种种经历至今不能忘怀。会议主题为“决定的时刻”,下面还有两个分题:一曰“在实际现实世界中的作家”(Writer in the world of virtual reali-ty);二曰“处于一千年分水岭的文学”(Literature at the watershed of millenni-a)。这一大两小的三个题目总的来说都不难懂,但也有一个小小难点,即:什么叫做“实际现实”?为了这个难点,南斯拉夫电视台专门采访了我,要我解释这一难词。我说:“我认为‘实际现实’就是最本质、最真实、最尖锐、最迫切而且最  相似文献   

2.
1998年8月的一天,我应邀参加一个由全国工商联与大连市一私营企业在大连共同组织召开的民营企业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会前得知,这个研讨会主要的日程是邀请一些国内经济界和金融界的专家学者作有关企业并购方面情况的讲座。说实在话,在去参加会议之前,这一研讨会并没有引起我的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图书馆于1988年12月20日,举办了文学报告会,特邀请我省著名青年作家、省作协理事、长沙市作协副主席、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获奖者何立伟同志作文学专题报告会。何立伟同志与参加报告会的二百多名文学爱好者畅谈了我国当今社会文学的若干问题,以及他访美讲学的见闻。何立伟同志一一回答了有关文学问题,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访台续记     
一、不可轻易说“最后”1994年台湾成功大学召开国际来代文学研讨会,邀请我参加,但等我把手续办下来,会议已结束。1996年全国高校古委会组团参加两岸联合召开的古籍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是由北京统一办手续,也是在临开会前才办好,匆匆忙忙,总算成行。同年11月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开新书发布会,因为我在他们那里出版了一本书,邀请我参加。因有前两次的经验,提前半年办手续,也办成了。我对台湾朋友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台,也是最后一次来台,把该看的地方都看看,以后就不再来了,因为我不愿再在办手续上耗费精力。首先是台大前文学院院…  相似文献   

5.
作家叶永烈同志因另有工作没有能够参加这次会议,但是他寄来了书面发言。他说,三年前在庐山,大家所谈的是怎样为两亿多小读者解决“书荒”,制订了许多套少儿读物的出版规划。如今,我走进新华书店,艳丽多彩的少儿读物如百花盛开,满目琳琅。我常常想,这就是庐山上那次会议的功绩。那是一次播种的会议。没有播种,哪来丰收?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下旬,作为中国政府邀请的嘉宾,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这一国际盛会旨在促进中国与相关服务贸易国家和地区的进一步信息交流和接触。在会议期间.我有幸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管理团队进行了交流,并受到来自他们的热情接待。  相似文献   

7.
苏童 《图书馆杂志》2006,25(7):81-88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这儿来听我胡说八道。基本上,我是属于一个在书房里的作家,不常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其实我挺紧张的。确定我今天讲的题目,有一段渊源。前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和一个法国作家探讨一些文学的问题的时候,那位作家突然冒出一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算什么东西!”这句话经过了翻译,仍然是法语,却让我很震惊。我想不是她出了问题,就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对一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的经典,一个法国作家如此贬低它,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却下意识地要维护它?我想其中涉及的不是不同国别的文学观,而是不同的写作者的文学观,她也许不用多谈她不喜欢的理由,我却有必要谈我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版权一直被当作出版社对外联系与交流及开拓国际业务的窗口对于窗外的世界我们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2012年3月5日至12日,应国际美食大赛评委会主席 巴黎国际美食图书展组委会主席Mr,Cointreau的邀请,我们一行四人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空中飞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巴黎——时尚之都.  相似文献   

9.
这桩文坛旧事发生在1820年代末的上海。当时闯进文学殿堂的青年沈从文、丁玲、胡也频三人因自己的创作日益受到读者的欢迎,想摆脱文学与商业及其作家之间的门户之争的关系、维护文学的独立性,于是合力创办了刊物《红黑》。《红黑》第一期的销售情况很是不错,仅在上海就卖出了近千本。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目。北京、厦门有朋友愿意为他们帮忙发行;武汉、广州也有朋友陆续来信,希望他们能够多寄一些,他们准备以后各期增印至5000份。  相似文献   

10.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11.
某天,北京市规委召开一年一度的征求意见会议,邀请我去参加.会上同桌坐着一位小伙子,我想可能是房地产发展商.会议开始前,他很神秘地轻声对我说:"我问你一个私人的问题,要不方便的话你也可以不回答."我说:"你说吧."他说:"你是不是用纳美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问他这是干什么的,他说是护肤的.  相似文献   

12.
六个字母的解法,刘禾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很久没有如此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了。作为一个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职业读者,这显然让人很郁闷。我不是说这么些年来我一直没有读到过一本好书,也不是说阅读中没有体会过顺畅,我指的是这两者的合一。在我近年的阅读经验中,《六个字母的解法》就是这样一本书。说一口气读完,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老老实实说,阅读过程总也还是要  相似文献   

13.
英国图书信托公司和艺术事业主办者协会最近宣布,将于年内设立女性文学大奖,其奖金额将超过布克图书奖、NCR图书奖和惠特布莱德图书奖。首届女性文学大奖将于1995年颁布。该奖的宗旨是奖励对文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性作家,以期唤起英国出版界对女性作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对<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表示祝贺,对参与这项出版工程的所有领导和专家表示敬意.我刚拿到座谈会通知时,觉得这是件好事情,我要去参加研讨,参加学习.紧接着我就收到了九卷本的<通史>,我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想象的出版通史是一卷本或两卷本,没想到是按时代分类的九卷本.可以说接到邀请时我是心动,看到书后我是震动.  相似文献   

15.
亚洲媒介共话反腐败熊蕾/收到会议主办者的邀请,菲律宾调查新闻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袂发起“亚州的腐败与管理:媒介的作用”研讨会。近几年尤其是十五大以后,我们国内反腐败的工作也抓得越来越紧,我一直非常关注国内各种新闻媒体对反腐倡廉的宣传以及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如编者所言:这是一座桥梁.它引导你走向世界文学引导你带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千姿百态和迷离异彩,带着中国现代作家的泥土芳香和异域神韵,浑融于世界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寻找中国现代文学的方位和定点、根叶和花果.这是怎样的令人心旷神怡、大开眼界!突破孤立的、静止的、狭隘的封闭圈子,代之以开放的、交融的、全方位的探索眼光来审视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这无疑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可喜拓展. 作为一本现代文学的研究专著,编撰者开宗明义,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为选题标准,这就产生了本书的鲜明特色:充分而集中地从世界文学的全方位来把  相似文献   

17.
泰国华文文学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五四”运动影响的不断深入,华文文学逐渐发展。当时在泰国的华人知识分子大多来自中国,他们并没有将自身融入泰国社会,而是更多地受到中国政治风云的影响。这一批作家以新文学为武器,在1925—1927年间,在华文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及散文,将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新文学在泰国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记者、作家萧乾百岁诞辰.我回想起了他。大师风采令人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黄鹤楼重建落成。武汉邀请全国一些学者、专家、书画家来黄鹤楼举行笔会。世界著名的老记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作为贵宾应邀前来参与笔会。我是湖北的记者,时任六届全国人民代表,也应邀敬陪末座。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心仪已久的他。  相似文献   

19.
景宏 《现代出版》2009,(1):75-76
中国与印度已有一千多年的文化交往史。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印文化交流使者,如我们熟知的玄奘、许地山、郑振铎、季羡林、金克木等人。了解和研究这些与印度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中国作家,无疑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王向远等著的《佛心梵影一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一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研究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关系的著作。此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只有一些单篇文章,以专著的形式系统研究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关系,本书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填补了中印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与朱雯、罗洪夫妇,相识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是作家、文学翻译家,一位是30年代有过较大影响的女作家。他们是文学的知音、生活的伴侣,相濡以沫地共同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1994年10月7日,朱雯先生因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这对罗洪先生是一个沉重打击。她曾对我说:"病魔夺取了朱雯的生命,像断了线的风筝,他飘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