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遗留在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满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岫岩是满族的集聚地,满语对汉族聚居区发生了重要影响。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姓氏、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因受满语影响,在宗教信仰及禁忌、家庭、婚姻、丧葬、服饰、节日和饮食等诸多方面别具特色,形成了忌猎杀老虎、供奉四喜娘娘、祭祀必须关灯、忌食狗肉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满族风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却一直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2.
岫岩是满族的集聚地。满语对汉族聚居区居民语言发生了重要影响,其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姓氏、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因受满语影响。聚居区居民在宗教信仰及禁忌、家庭、婚姻、丧葬、服饰、节目和饮食等诸多方面别具特色,形成了忌猎杀老虎、供奉四喜娘娘、祭祀必须关灯、忌食狗肉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满族风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却一直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东北方言中仍广泛流传着满语词汇。满语融入汉语的词类有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多种。不仅如此,满语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丰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例如以赵本山小品为代表的作品使用了很多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汇,使满语的影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4.
承德方言词汇非常丰富,其中有一部分是满语的遗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承德方言中的满语词汇是满族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对承德方言中的满语词汇作深入了解,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承德方言中的满语词汇资源,在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其经济价值,能够促进承德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助推承德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于较长时间先后进入并统治东北地区,在这若干年间,仅母语为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女真人与满人,就曾经统治了共计四百余年的金与清两个朝代。这段时间里女真语和满语与当地的汉语发生了最密切的碰撞与交融。然而作为统治者的金代与清代的女真人和满人,在人口比例以及民族文化上却不占优势,故而其民族语言到后来被汉语逐渐替代或整合。尽管最终满语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整体淡出中国文化历史,但它却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通过与东北地区汉语方言的双向交流互渗,潜移默化地将自身诸多的信息及特征,融入于东北方言,尤其是辽东方言之内。本文就试图通过辽东方言中常见的语音和词语现象来说明满语和汉语的交融碰撞对辽东方言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不同语言间相互影响,最集中地体现在语词的借用上。东北汉语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满语中也吸收了部分汉语词。  相似文献   

7.
满族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在与汉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进强大的汉族文化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满族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始终站在最前沿。在满语言文字中固然会存在着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极具满汉两民族融合特色的满汉合成词也不占少数。本文以存在于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为研究对象,对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对满语本身以及研究它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满族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在与汉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进强大的汉族文化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满族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始终站在最前沿.在满语言文字中固然会存在着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极具满汉两民族融合特色的满汉合成词也不占少数.本文以存在于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为研究对象,对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对满语本身以及研究它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对汉族的统治,把满语满文定为国语国文,企图在全国实行满语满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官方刊印了大量的满文图书。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文官刻图书异常发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动力下,满族汉化非常严重,满语满文不仅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反而被汉语汉字所替代,满文官刻图书从鼎盛走向了衰落,语言渗透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语言范畴的地名、口语词汇、亲属称谓等是人类文化的反映.满语作为珍贵的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满族历史语言资料,还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东北方言及普通话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古今音义对应规律,结合近代文献材料,考释了九条藁城方言中的古语词,分析它们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探究其历史来源和发展演变线索。拟为河北方言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语言材料,同时为晋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旁证,从而丰富汉语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人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当时口语写成,反映了18世纪河南方言的状况,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吃”族词语在书中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分为三种类型:单纯词“吃”、由语素“吃”构成的合成词和由“吃”构成的熟语。单纯词“吃”语义丰富,组合灵活,兼容性强。由语素“吃”构成的合成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广泛。由“吃”构成的熟语使小说的语言通俗生动,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福清市地方方言的音、韵、调的基本情况,使人们对当地的音、韵、调有个初步的印象,并指出这些音、韵的概括是建立在古人研究、归纳的基础上的。本文从本地方方言的实际出发,运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翔实的语言材料,客观地描述了当地方言中存在的语流音变现象,其中有传统的词汇,也有现代的词汇;有歌谣,有熟语,也有生活中的口语。文中还充分提供了对照的语汇,对产生语流音变的语汇进行标识,使人们能够辨析出其中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4.
禅宗语录、唐宋文人笔记、元杂剧等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使用的方言词语也较多,这些词语有些已经在现实语言中消失,完全成为古语词,例如"打剥""看客"等;有些依旧保留在人们的口头中,成为现代的方言词语,例如"喷""歇""?头""恶水"。  相似文献   

15.
福建方言式声调的特征与普通话声调正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作为汉语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通话学习中经常被忽视。通过福建方言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比 ,分析了福建人方言式声调的发音特征 ,强调方言式声调是构成普通话方言语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出纠正福建方言式声调发音的方法 ,以免方言式声调影响福建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胡文彬 《丹东师专学报》2009,(2):99-106,109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7.
重叠词是同形重复或叠合产生的词,是英汉语共有的语言现象。从英汉语重叠词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英语中的重叠词数量远远少于汉语;英语重叠词构造方式较少,汉语重叠词构造方式多种多样;英语重叠词在使用上具有口语和俚语特色,汉语重叠词既适用于口语又适用于书面语,并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英汉重叠词的语用功能丰富多彩,但英语重叠词多表示贬义,而汉语重叠词则具有多种语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