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奕佳 《海外英语》2014,(18):183-18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以剧作《西厢记》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但在从明代以来形成的“元曲四大家”的称谓中,却没有王的位置。这主要是《西厢记》的剧作的形式、其故事情节来源、历史上对《西厢记》作者的争议、明人对王实甫贬语等原因造成的。而“元曲六大家”似乎更能给古人一个交待。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表现爱情题材的优秀作品,写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珙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后(扌刍)弹词》(也叫《西厢记诸宫调》),辗转流传,几百年来,不少人通过诗歌,小说,说唱等艺术形式去表现它,到了《董西厢》,它的主题,人物和情节,都已基本定型,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王实甫另辟蹊径,用杂剧这种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创造,使这一传统题材,别开生面,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跨上了新的高度,其出现,使《董西厢》等表现崔张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黯然失色而被人遗忘.后来仍有不少人陆续写这个故事,但都难以逾越《王西厢》取得的成就.甚至在整个古典文学作品中就表现的爱情题材而言,也很少有超过《西厢记》的影响的.如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无论其反理学的创作目的还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主题,主人公的判逆性格,都比《西厢记》更为自觉和强烈,但就社会影响来看,它没有能够达到《西厢记》的广泛程度.  相似文献   

6.
《玉簪记》对《西厢记》的承继是多方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玉簪记》的独特价值。文章从爱情故事的时代特征、寺院道观展示的不同画面和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等方面分析《玉簪记》的独到之处,以展现它对《西厢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元稹的唐传奇到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故事在多种文体形式的演变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裁的演变、情节结构的深化以及思想主题的发展,探索西厢故事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演变,并探讨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作为“诲淫”的代表,历史上长期不断地遭到攻击和禁毁,特别是在清代。作为一种文化钳制的手段,《西厢记》的禁毁主要是以政令和舆论的方式对戏曲演出和流传进行干预。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国家意志,而且表现了部分士大夫的礼教立场。它直接影响了《西厢记》的批评方向,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方式.同时对《西厢记》的流传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因素一直是讨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与《西厢记》的重点,但把《水浒传》和《西厢记》结合起来研究,可发现应有四个主要方面影响着金圣叹的“腰斩”:一,历史来源;二,人生观与世界观;三,文学批评创造性;四,文法艺术要求。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交织下,金圣叹斩定了《水浒传》与《西厢记》。  相似文献   

10.
重用典故为《西厢记》语言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西厢记》在用典上贴切自然 ,非浅则显 ,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对于《西厢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生动丰满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西厢记》在主控思想上和王实甫《西厢记》有前后承继之处,但黄梅戏剧目更突出了“真情’’的地位。黄梅戏《西厢记》在很多地方对王实甫作品进行了超越,这表现在故事更加真实可感、结尾更为合情合理、语言更加雅致等方面。黄梅戏《西厢记》也可被看作是黄梅戏改编文学经典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既从《西厢记》中得到启迪,又在《西厢记》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文章结合具体文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对《西厢记》的阅读,宝黛跨越爱情的门槛;对《西厢记》的使用,宝黛享受爱情的密码;对《西厢记》的超越,宝黛得到爱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群文荐读     
<正>《西厢记》"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包含了《西厢记》《牡丹亭》和《卖娥冤》三个剧作。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做了优化,虽说是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老夫人出尔反尔棒打鸳鸯,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机智聪慧促成姻缘的红娘。  相似文献   

14.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15.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  相似文献   

16.
《善本戏曲丛刊》所有的43种戏曲、散曲、小曲选集与曲谱中,收录了众多王实甫《西厢记》的单折戏、套曲、支曲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品或者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西厢记》作者到底为何人,以及《西厢记》在副末开场、出目、科介、脚色、演唱等体制方面,是如何受南戏、传奇影响的演变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和《王西厢》),是两部闻名中外的名作,历来研究者和研究文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关于作者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对于遣字、用词、造句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就《王西厢》和《董西厢》里大量迭词的运用,从重迭方式的多样化、迭词集中的高潮、表情达意的丰富多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弥补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9.
从《西厢记诸宫调》和杂剧《西厢记》的被动式比较中,看200年间表被动的介词的变化和在唐以后被广泛用于表被动的“被”字句的形式及发展趋势,并对“被”字句中的特殊“被”字句在两部作品中被较广泛应用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