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九儒十丐"的恶谥,但中国人却自来爱"雅",因此也崇尚斯文.斯文即不俗,高尚之谓也.比如斯文人有雅致,斯文谈吐称雅言,连戴披肩风帽勾腰驼背走路,也叫雅步.而雅,莫过于读书写作;书生文人自然成了斯文人.也许是这个缘故,从前有些斯文人失斯文,还不失其"雅".最有趣的是那个穿长衫站在柜台前喝酒的孔乙己,潦倒到偷书度日被打断腿,仍以"窃书不算偷"自慰.那是由于偷而属雅,至多算作"雅贼"而已,和俗贼毕竟有别.由此而及彼,从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中进行抄袭剽窃,还是应该叫做"雅偷";这斯斯文文的勾当,不以为耻者似已成俗.不过偷书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偷,有赃则成罪,很难因其雅而改其偷的性质.而剽窃抄袭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一份报纸比作一个人。那么要闻版(也就是一版)就是这个人的"脸面"。"脸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整体形象。要使这个人说话有份量,那么首先就得把"脸面"打造好,使他可亲、可信、可爱。在"亲"字上下功夫拉近感情距离近几年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关注民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4.
张老侃 《出版视野》2008,(1):40-40,36
重庆出版社曾出过两本张老侃的书,第一本叫《张志侃展言子》,时间是1998年12月,第二本叫《重庆言子》,时间是2001年7月。这两本书都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还真是火爆了一阵子,有关言子的磁带也一直热销。 如今张老侃回顾了“重庆言子观象”,好像言子要收场似的。据编者看.张老侃在文章结尾处的这句话是正确的:我相信,重庆言子儿是有其极强生命力的,它不但不会“下课”,它还会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势而“雄起”。为什么?《重庆言子儿》的序中作了最好的注脚:重庆言子儿是通俗文化.所谓通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没有俗,就没有雅,俗是根,任何时候也动摇它不得。俗是“下里巴人”.和的人千千万万,雅是“阳春白雪”,和的人屈指可数。人民喜爱“阳春白雪”,人民更喜欢开心,喜欢开怀大笑.所以更喜爱“下里巴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朝着与对立相反的方面转化。“雅”、“俗”文化也一样,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对立后,随着电视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开始呈现出“雅文化”和“俗文化”相对统一的局面。当然,有些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将二者放置于对立面,还有不少人对电视媒介中“俗文化”的传播提出种种质疑和责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细致地、负责任地进行探讨,电视媒介传播完全能走出一条“雅”、“俗”文化彼此兼容、和谐互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一则古代故事说:从前有个叫柳开的人,应举时,将千轴文章载以独轮车,投给考官。他想,就凭文章数量之多,也得把别人吓得却步!与此同时,有个叫张景的人,也来应举,他文章不多,一书而已。考官看过他们的文章后,对张景之文大加赞赏,选为优等;而对柳开的文章却频频摇头。因而人们说:“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雅”与“俗”是一对矛盾,也是读者对象的大问题。大家总说要“雅俗共赏”,但怎样能做到雅俗共赏呢?“雅”是什么?“俗”又是什么?怎样处理好“雅”与“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探讨。 (一) 《文史知识》创刊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有关文史的刊物了。我们要把《文史知识》办成什么样子?过“雅”,则深,阳春白雪固然高洁,然而“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不符合我们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宗旨。过“俗”,发行面可能会大,经济效益会好,但不利于读者的提高。经过反复考虑,再三实践,我们决定把《文史知识》办成这样一种杂志,它介绍的是基本知识,但又是有学术水平、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基本知识。这  相似文献   

8.
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江苏《射阳报》周如福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的娱乐新闻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快速发展当中,有些媒体错误地认为娱乐新闻的"俗"就是低俗、庸俗,而对于高雅艺术,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一沾着了"雅"字,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其实,"俗"与"雅"是相对的,"俗"可以转化为"雅","雅"也可以转化为"俗"。办好党报的娱乐新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娱乐新闻"俗"与"雅"的关系,真正做到化俗为雅、化雅为俗。  相似文献   

10.
人物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可敬、可亲,来自于言行事迹的可信、可学。读者只会对那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人物报道感兴趣,而对那些明显具有炒作性质、胡乱拔高的“典型”人物,只会嗤之以鼻。但是,文章被人读过,方能起到教化作用;先进人物被人所知,才能为人所敬、所学。好内容、好素材需要好形式、好体裁的“包装”,这是没有争议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之所以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那篇有血有肉、情浓意厚的长篇通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因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中,有好多看来是比较俗气的事,比较土气的事,俗得司空见惯,土得往下掉渣儿。但这种俗不是庸俗,不是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俗得有味,耐人琢磨。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称为“大俗”,如果把它雕琢一番,完全可以登大雅之堂,就是说,“大俗”可以入“雅”,可以称为大雅。而大雅的东西又往往是最通俗的。即“大雅必俗”。当然这个俗是升华以后的俗,是雅俗共赏的俗。 俗,有老俗,传统之俗。凡在民间流传多少辈子之俗,我们有选择地进行报道,进行升华,受众就会感到很亲切,从中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比如在冀、鲁、豫等地广泛流传的山西省洪桐县移民的故事,它就俗得妇孺皆知。不光冀、鲁、豫,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甘肃等广远地域,好多人都会就洪桐县大槐树老鸹窝等等,讲出些故事。但是要真正把这个东西说得明明白白的人不多,更不待说能讲出它的积极意义来。  相似文献   

12.
为缩短长期形成的新闻报道同读者之间的“距离”,报界提出把增强稿件“可读性、可信性、可亲性”作为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不失为有识之见。如何增强稿件“三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已经从选择题材、表现形式以及写作技巧上做了一系列十分有益的尝试,不乏成功新颖之作。然而从实践看,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那就是尽快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在业务活动中也能让人感到“可敬、可信、可亲”。道理很简单:“文如其人”。不关心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不体贴人民群众喜怒哀乐,怎么会写出“可读性”强的稿子?没有讲真话的勇气,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稿件的“可信性”有何保证?态度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写出稿来,自然是难以让人感到“可  相似文献   

13.
县市广播电视在加强农村宣传报道方面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县市广播电视的农村宣传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由于县市广播电视从业队伍大都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但是贴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县市广播电视宣传报道的最大优势,也只有报道好“三农”,才能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采集、选择、提炼,将农村的新闻报道出去,还得靠记者深入农村,进行认真采访,深层次发掘,在县市广播电视报道的“小天地”里传播大信息、新信息,把节目办得可信、可亲、可看、可听、可用。  相似文献   

14.
老北京,胡同的名字起的,有雅,有俗.有好多胡同的名字,像孔雀胡同、樱桃园、杨梅竹斜街、花园大院、百花深处……起得很雅.也有好多胡同,名字很俗,保留着当初底层百姓居住在那里生存境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副刊上的杂文(其实也不止杂文),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引用古文或者从古人说起。当然,我并不反对这样作,也有许多这样的文章是写得很动人、很有文彩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杂文都必须这样写。引用得好,固然可以给杂文增添文彩,不引用古文,也不一定没有文彩,而引用得不好,却一定不会增添半点文彩。若是篇篇如是,先引用一段“古人说”或者古人的故事,然后加上作者的若干解释,形成杂文的一种固定的“程式”,那么杂文的  相似文献   

16.
都市报“俗”,有目共睹,大部分人认可这种“俗”,喜欢这种“俗”,也有人因其“俗”而颇有微词.其实“俗”与“不俗”并没有楚河汉界,都市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了“俗”与“不俗”的辩证法.“俗”:通俗、庸俗和恶俗一个“俗”字,至少有三个等量级:通俗、庸俗和恶俗.追求通俗、避免庸俗、杜绝恶俗,是都市报“‘俗’字三字诀”,这是由都市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首先,都市报是“新闻纸”的一员,要面向社会不特定的大众,受“受众最大化”这一基本规律的制约.“通俗”的文章要做透做足.其次,都市报不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是面向市民的大众性的报纸,市场规律要求报纸投市场所好.报业市场说到底是读者市场,都市报定位在市民,并非精英阶层,适度的俗的存在应该允许而且是必需的.否则,无异自断生命线.  相似文献   

17.
在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编辑部曾经提出过一个办报口号,叫作“可读、可信、可亲”。这个口号提得不错,有利于密切报纸和读者的联系,且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果然不胫而走,很快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到了90年代初,人民日报对这个口号又作了补充,于“三可”之外又加上了“一可”——“可用”,全称是“可读、可信、可亲、可用”,这一补,补得好,把办报的要求概括无遗,体现了办报的动机和目的的高度统一。作为一条办报的口号,至此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近来见到报刊上一些论及新闻工作的文章,引用的还是那条80年代的老口号,只提“三可”,不讲“四可”,我以为这样做未免有失周到。所以说“不周到”,因为报纸的可用性,绝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常言道“看效果下结论,古来如此。”报纸宣传的效果,不是看读者一时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雅与俗这一对文化概念出发,探讨广告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编码特点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并针对当前广告的泛"雅符号"化态势进行分析,然后从商品属性、品牌定位和受众解码机制三个因素对广告编码中"雅符号"和"俗符号"的应用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你看你看译名的脸 好的电影译名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唤起观众强烈的观赏欲。大概在十多年前我读到大作家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塔》,几年后又看到根据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电影是台湾人的译名,叫《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译名可以说令人喜出望外,它远比《洛丽塔》(Lolita)的原名要传神得多。小说描绘的是老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的运营方式使得不同类型的媒体包括广播电台的竞争不断增大,再加上人们需求的改变,更是增加了广播传媒的发展难度,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广播传媒培养主持风格的作用以及意义,阐述何为"雅""俗",来分析在广播传媒当中"雅""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