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外线防御对策村夫译陶屹校今天,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人们都在谈论由于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剂量增加,对生物界将产生各种各样影响的问题。据说1996年要全面禁用氟里昂,但目前这种禁用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而非发达国家氟里昂仍...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能够探测地球资源,并观测地球环境变化的美国陆地卫星7号顺利升空。这颗卫星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对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欧美多次出现高温或低温天气及厄尔尼诺现象,亚非地区的季风也变化起伏,或干旱或供水,全球气温日趋变暖……另外,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和水域污染,有害化学品(如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加速改变了大气环流和生态环境。这些都使人类认识到,地球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必须全面研究探索。大量研究表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世界性异常现象,必须跟踪全…  相似文献   

3.
五花八门     
全球环境面临八大威胁全球温暖化——由于地球上排出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每年200亿吨,导致产生温室效应的废气浓度不断增加,全球气温面临温暖化。据荷兰一科学团体研究,过去100年里全球气温平均每10年上升0.3度。气温上升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海平面增高。臭氧层遭破坏——关于防止人体受到紫外线侵害的臭氧层不断遭到破坏。其原因是制冷剂氟里昂等大量使用。1995年发达国家达成协议,原则上停止使用氟里昂、四氯化碳和三氧乙烷等有害气体。发展中国家也已初步形成协议,在2010年全面停止使用。酸雨越境污染——从工厂烟囱排向天…  相似文献   

4.
1 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地球表面是由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所组成的大气层。其中平流层距地球表面大约 2 5公里左右 ,它保存了大气中 90 %的臭氧 ,因此被称为“臭氧层”。作为一道天然屏障 ,臭氧层有效地吸收了对生物生存有害的紫外线 ,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臭氧层就是地球表面生物系统的“保护伞”。然而 ,上个世纪的 70年代 ,科学家们发现 ,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却能够造成臭氧层破坏 ,其中最主要的是氟氯碳化合物 (CFCs) ,即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作为制冷剂、发泡剂、推进剂、膨胀剂…  相似文献   

5.
制冷剂     
制冷剂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制冷装置能否安全、有效的工作,氨(R717)、氟里昂12、氟里昂22是几种常用的制冷剂,CFCs对大气臭氧层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应研究开发CFC3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而保护地球,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当人类发现氟氯代烃会破坏臭氧层时,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已千疮百孔!  相似文献   

7.
臭氧层,人类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自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洲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之后,又发现北极地区乃至北半球人口最密集的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不断变薄并出现了季节性的空洞,从而威胁着地球村万物的生存,有识之士对臭氧层——“地球生物的保护伞”的漏洞百出,四面楚歌更是忧心忡忡。至今为止,科学界普遍认为臭氧层的耗损物质主要是包括氟氯烃在内的人为原因引起的,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却表明,自然原因对臭氧层的耗损起着催化作用。 电子雨轰击说 据1987年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新墨两哥州国立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一  相似文献   

8.
正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更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地球温度升高、臭氧层破坏、雾霾严重、水质污染等是全世界都重视的问题。如果人们继续破坏环境,未来人们将没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如果现在人们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也许人类会有更多生存的机会。生态美学观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美,以破坏生态和谐为丑"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渗透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9.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①地球上有一层保护膜,存在于包围地球的大气中,就是臭氧层。臭氧层会将紫外线挡在地球外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会受到伤害。②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使人类产生皮肤病变,并增加白内障的发生机会。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农作物减产,温室效应加强。泰国和菲律宾的植树节都在9月,分别是9月24日和9…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环保公约——人类反思的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就以自己博大的胸怀给予人类各种丰富的资源。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自然环境却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失误而引起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情地报复了人类:天空烟尘密布、污水遍地横流、生态遭到破坏、能源面临危机、森林的锐减、物种的灭绝、沙漠的扩张、气候的变异、人口的爆炸以及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  相似文献   

11.
拯救地球的六大成果长安1.1987年9月,一些国家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参与这个议定书的每个成员组织将冻结并依照缩减时间表来减少5种氟里昂的生产和消耗。其消耗将自1989年起冻结在1986年的水平,到1999年再减到1986年的5...  相似文献   

12.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由于人类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使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受到大规模的破坏,甚至出现臭氧层破坏、全球气温升高、酸雨破坏、稀有生物的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面积快速减少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地球已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臭氧层损耗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既创造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灿烂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空前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削弱了地球养育人类的能力。水土流失,沙漠漫延;空气污染严重,臭氧层被破坏;水质恶化,淡水资源危机;生物种类锐减,生态失去平衡。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致力于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地球大气外层空间有一个臭氧层,它是地球及人类的保护神,但它极易遭受破坏,特别是工厂、汽车排放的废气与冰箱产生的氟利昂破坏性更大,现在,南极上空正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臭氧层空洞。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臭氧层是怎样被破坏的。实验材料汽水瓶一只,口香糖一块,放大镜一只,热  相似文献   

16.
火山爆发产生的氯是无辜的美国两位科学家说,火山爆发放出的氯与臭氧层的破坏无关,这一发现加强了同温层中臭氧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的看法。同温层中的氯化物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一致的看法是,这种化合物来自人类制造的叫作氟氯烃的化合物的分解过程,但...  相似文献   

17.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大气、河流、海洋、土地、矿藏森林和草原等等,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但当今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1.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会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2.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  相似文献   

18.
臭氧层对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臭氧层的破坏机理和保护臭氧层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9.
科苑集粹     
《科学课》1995,(4)
正当人们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日益焦虑不安之时,北半球上空也拉响了生态警报。 1992年2月,美国宇航局同全美各研究机构的一些科学家共同宣布了一项地球大气层研究的最新报告:“臭氧层空洞”很快将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纬50度左右)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英国、加拿大及美国东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因此,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极为关注,签定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项保护生态的协议和条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原因,使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概括其基本状况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退化污染,人为破坏;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治理能力远不及破坏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这已经与人口问题一道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社会难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建立与所有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