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考證出錢鍾書先生《管錐編》中有意隱晦的"時賢"指朱謙之,"學士"則指梁效、聞軍之流;又對《管錐編》中"閑人"陳寅恪與錢鍾書的關係進一步梳理。錢鍾書向來秉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學術至上原則,上述陳寅恪和朱謙之,都年長於錢鍾書,錢鍾書一概不留情面,但原則是對事不對人。而對上述梁效、聞軍之流,錢鍾書則"對事又對人",給予雖然隱晦但却嚴厲的批判,表現出堅持真理的勇氣。  相似文献   

2.
自揚雄撰《法言》,其《君子篇》說:“多愛下忍,子長也。仲尼多愛,愛義也;子長多愛,愛奇也。”此後,應助、劉攬、司馬貞、趙匡乃至當今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均有所承襲和發揮,然而卻貶多褒少;似乎是司馬遷的“愛奇”在某種程度亡妨礙了他的“實錄”精神,與他的“實錄”精神形成了矛盾,從而影響子《史記》的價值。其間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比揚雄稍後的東漢班彪了。  相似文献   

3.
正先外祖父泰州繆篆(子才)先生,固耿介拔俗之士。先曾祖父伯子先生之子、光宣間詩壇高手范罕(彥殊)先生以與性相近,願結秦晉之好。乃攜先大人范增厚(子愚)先生赴泰州。一席之談,繆篆先生對先大人之博聞強記、英才俊逸大欣賞,遂許爲東床。彼時先萱繆鏡心(孝勤)先生以品貌才學出衆,稱一時名媛。這是我來到人間的天賜機緣,人生逆旅都是佛家所謂十二因緣使然。外祖繆篆先生任廈門大學敎授時,魯迅先生亦執敎廈大,相與幷不熟稔,於術業上趨捨異路。然魯迅《兩地書》中,對外祖父的高風頗有贊賞之意,  相似文献   

4.
童心論     
因了明代出了一位桀驚不馴的奇才李贄,著了一篇名標千古的<童心說>,五百年來争議論說不斷.李贄是一位汪洋恣肆的人,對先賢往哲的不恭,大似戰國時的莊周.於是重禮而主敬的大儒們,對李贄的"不敬"往聖是有些惱怒了.我們知道,李贄是一位愛駡人的先生,但他自己似乎也知道社會上的物議,乾脆著<三蠢記>以描述當時的歲寒三友:定見、深有和李贄.此三人者,李贊皆稱之為"蠢物".李贄愛駡人,而定見、深有不唯不恨李贄,反而親善之,李贄則自詡,"以我口惡而心善,言惡而意善也".  相似文献   

5.
周積明 《中国文化》2023,(1):314-322
馮天瑜的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化史研究。他的文化史研究論著,有一條清晰的紅綫,這就是深深地摯愛中華文化,爲此,他一直在執着地追問和探尋中華文明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它的生存機制如何?它的血脉是如何傳遞下來?由此進而去探求中華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爲了回答這些問題,馮天瑜圍繞中國文化的生成機制、文化特質,中國文化的元典精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態,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等中國文化史的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建構了一個系統認識中國文化的體系,并在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作出重要貢獻。他從觀念文化轉向制度文化,對中國歷史上的“軸心制度”——周制與秦制進行别開生面的研究,所著《“封建”考辨》振聾發聵,而《周制與秦制》則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部著作。他關懷并憂患於中國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當下與未來,以木鐸之聲警醒當世。他病危之前,將其有待出版的口述史的標題定爲:“向着公民的無悔抉擇”。這是他對自己一生學術和思想人生歷程的自我定位,是對這個世界的莊重宣言,更是對陳寅恪“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遥遠致敬。  相似文献   

6.
湯用彤與胡適 在《胡適日記》中多處記有胡適先生與用彤先生之來往,我在《湯用彤與胡適(一)(二)》(刊于《中國哲學史》雜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這裏對未錄部分再補錄于下,并作些簡單說明。  相似文献   

7.
編後     
正完全沒有想到余英時先生會離開我們。他是本刊學術顧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硏究所的學術評議委員和《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的編委。本期原想組織一組悼念文字,看到兩岸學人已有衆多文章發表,我本人寫於去年春天的《"訪學記情":與余英時先生的談講之樂》,也經友人重刊於鳳凰網等網刊。剛好余先生爲方聞的《中國藝術史全編》撰寫的序言,有幸由我們刊載,謹以此作爲對英時先生的感念和追思。金耀基先生是英時先生的老友,幾十年相濡以沫,同時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學術顧問、  相似文献   

8.
胡适与灯谜     
王峰 《中国文化》2007,(1):154-156
博學多才、涉獵廣泛的胡適先生非常喜愛燈謎,此事是鮮爲人知的。下面的兩首與謎有關的小詩,是他在1932年間所賦。  相似文献   

9.
胡適與燈謎     
博學多才、涉獵廣泛的胡適先生非常喜愛燈謎,此事是鮮為人知的.下面的兩首與謎有關的小詩,是他在1932年間所賦.  相似文献   

10.
一 引言 梁啓超(1873-1929)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選編的《節本明儒學案》一書,可能因爲是"節本"之故,一向少被研究梁啓超生平和思想者所注意,也未受到研究《明儒學案》者所研究.但從書本的內容以及著作目的等處看,此書與梁氏同年所著的《德育鑒》一書,其實與他在逃亡國外時期的政治志業有着莫大關係,而《明儒學案》原書正是他致力於維新運動時的主要思想源泉.本文從《節本明儒學案》的著述背景及內容特色的研究,探論梁氏對清末中國政治前途的感想和主張,對同志的期待以及對中國文化的體會等事.  相似文献   

11.
學人寄語     
馬一浮先生講述六藝,絕對不只是要傳授一些古代文獻學方面的知識而已.他有使人人“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願,他要憑藉六藝之道使人們“盡己之性,盡人之性”,以體現“聖人之盛德大業”. 馬先生說:“六藝之教莫先於《詩》”;又說:“六藝之教終於《易》而已”.  相似文献   

12.
我今天的講題是:《作為藝術家的魯迅》。應該說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趣的題目。但我卻不是一個合適的報告人。因為我不懂藝術,對這個題目必要涉及的美術、音樂、書法、電影,都是外行;而我年齡已大,精力又分散,不可能補課,作更深入的研究。但我又覺得這個問題很大,關係着我們對魯迅的認識,卻為許多人所忽視,因此,有必要作一點呼吁。今天的演講,就衹能出一個題目,講一堆材料,介紹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起一個宣傳的作用。如果在座的諸位聽了我的講演,覺得有興趣,又對我的說明不滿意,不滿足,自己動手來研究,我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是名副其實的“抛磚引玉”。  相似文献   

13.
鄭振鐸出售明版大藏經给燕京大學圖書館,從而引發燕大部分師生對其牟利的質疑。該事件是一個導火索,但因爲牵涉校内種種人事關係的原因,加上鄭在著作上的問題(《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和在編辑上的問題(《文學年報》),使輿論對他的不滿被放大,最終導致鄭氏被迫離開了燕大。  相似文献   

14.
現代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對《莊子·天下篇》情有獨鍾,《讀經示要》多次提到這篇文獻,專門論及莊子時,亦僅涉《天下篇》和《大宗師篇》.十力不認爲《天下篇》是莊子後學所作,而認爲"當是莊子自序",因爲"其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文奥而義豐,恐非莊子莫能爲".①十力一生著述的主要成就同樣見於"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倘若如此,十力先生對《天下篇》情有獨鍾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天下篇》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經典文獻.不過,這篇"莊子自序"之所以讓十力先生感到"極親切",首先因爲《天下篇》讓他看到了何謂"獨舆天地精神往來……"的"見高而識遠"(《全集》卷三,頁776)——十力晚年自號"漆園老人",想必舆此有關.  相似文献   

15.
《通鑑胡注表微》是陳垣先生寫作的最後一部專著,也是其得意之作。這部著作不僅集成了陳氏在宋元史學及文獻學等領域的深厚學養,也凝結了其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長久以來,此書被視爲抗戰史學的典範,而多被民族主義話語所渲染。此種認識不能完整表出陳氏微意。本文考察《表微》的文本,結合時代背景及相關材料,對其創作歷程作出細致梳理,并由此揭示陳氏借寫作傳達的對現狀的判斷及其願望。  相似文献   

16.
馬一浮對華嚴宗義理造詣深湛,因此他在與門下弟子講説和討論儒家經典時,時常運用華嚴宗的思想方法馬一浮引《華嚴經》義與儒家經典相互印證之處頗多,但集中體現在1943年12月份他所寫的《華嚴經净行品寫本自跋》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寫本自跋》中。馬一浮對佛教的一真法界有着深切的體會,他經常運用佛教的一真法界詮釋儒家經典中的最高範疇。馬一浮運用華嚴宗的四法界義詮釋儒家經典,從而將他主張的儒家之理貫徹到日常事爲之中。馬一浮有時會運用華嚴宗的三聖圓融觀詮釋儒家經典中所説的知(智)行關係,委婉地表達了一種知(智)行合一的思想傾向。馬一浮解説儒家經典的功能與作用時,最喜借用華嚴宗五教的範疇。通過運用華嚴宗的五教判釋之義,馬一浮闡明了每一部儒家經典的功能、作用及基本特徵,頗多新奇之思及聞所未聞之論,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人們對儒家經典體系的理解和認識。馬一浮將六相圓融義視爲準確理解《周易》的思想基礎,在解釋《論語》時也曾多次運用到總、别一對範疇。通過研究馬一浮對儒家經典的華嚴學解讀,既可以增進我們對馬一浮之爲現代新儒家的理解,又可以提升我們對華嚴宗義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啓功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曾寫過四首絶句,因是宴席上唱和的即興之作,先生没有保留手稿,故而這四首絶句没能收進北師大出版社所出的《啓功全集》、《啓功年譜》,乃至2017年出版的《啓功評傅》也不曾提及這次值得一記的"雅集",自然也就没有談到這四首絶句。啓先生這篇佚稿夾在柴德賡先生的手稿裏面,由柴念東先生保存了下來。柴老是北師大老校長陳垣先生的弟子,也是啓功先生的師兄,是一位傑出、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手稿、往來書札、日記等均由其文孫柴念東先生整理并陸續發表。啓先生這篇佚稿由三位作者對其加以考證、解讀,希冀爲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歌特色和生平交誼等方面填補一空白,也從側面揭示著名戲劇家李金鴻先生的一項不爲人知的才藝。更重要的是,從中還能看到在日僞統治時期,啓功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似文献   

18.
《五年琱生簋》、《六年碉生簋》中■字應如何釋讀,學界目前仍未統一,本文檢討既有的說法後,認爲林澐主張此字爲睪聲字的看法較爲可信,井追一步認爲其在《五年簋》、《六年簋》中都讀爲"怿",用以表現說話者對所要執行的"令"具有内在的悦服,因而較高的行動力;至於《多父盤》中的■也應讀爲"怿",赞美多父能善事其父母。《中山王■壺》"天不斁其有怃,使得賢在良佐賈"一句,本文則認爲與當時的君臣理想有關,應能表現君的謙下以及對賢臣輔佐的期待。《二十三年單父鈹》中工師之名,當亦可釋爲从心从睪的"怿"。  相似文献   

19.
1995年8月,在臺北市立圖書館舉辦的錢穆先生百年冥臺紀念專题講演《錢穆师與思想文化史學》裏,我提到錢師學術業績中最重要的是他對思想文化--尤其是中華思想文化的精粹特色及其在人類文化史中的定位--的探究。事過八年,我希望值此機會,對這個命题再作反思,并補充一些論點。  相似文献   

20.
陳寅恪先生《詩集》有兩首題為《寄卞孝萱》的詩,這兩首詩陳寅恪先生遺詩殘稿中没有,唐筼編詩目不載,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陳先生手稿.此二絶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這兩首詩.時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 陳寅恪寄詩》文,試圖揭示此詩背景.2008年胡文輝出版《陳寅恪詩集箋釋》也對此詩有所注解,惜二人於卞、陳二家交往知之甚少,又限於體裁未能深入研究.然胡《箋》已搜羅《娱親雅言》之散見於各家别集者十一則,可謂用心良苦.2010年出版的卞僧慧新著《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對於此二首詩却是無所提及,甚為遺憾.今撰此文,介紹卞、陳二家的兩代人的文字因緣.揭示這兩首詩寫作的原委,同時表達對先師卞孝萱先生的無限哀思.臨文不諱,文中陳寅恪先生、卞孝萱先生或直稱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