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明文学思想的变化,在理学向心学的转变中有着集中的理论体现。心学实现了“性即理”向“心即理”的转化,使得“情”摆脱了“理”的检查和束缚,人的性灵也随之得到很大的解放。但是,未经反思的“情”很容易滑向“欲”,文学由“理”与“礼”的载体变成了个体情欲的宣泄,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文学的伦理责任因此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3.
心性论是二程建构理学的核心架构和支撑。通过厘清二程心性论的差异为判断洛学的演变和走向奠定重要的逻辑起点。以"本体—心性—工夫"三分而又连贯一体的模式判析二程心性论思想的差异,认为二者在本体呈现上出现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分歧,在心性关系上分别主张性(心)、情二分与心、性、情三分,并由此最终导致在工夫论上呈现"明体而达用"与"上学而下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了各个文体的特点,即"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以"体"为中心,开始对文学形态本身有了高度自觉意识,体现了人的自觉,开启了中国文体说的先河,对以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学界普遍认为,阳明学的理论基础是知行合一说、心即理说、良知说;普遍认为阳明学是王阳明进行逻辑思辨、理论思索的结果.考察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一直到江西时提出"致良知之教"这十多年的全过程,具体生动地揭示了阳明心学的真实面貌,证明致良知说是一种道德践履功夫,而不是一种思辨理论体系;"知行合一说"仅仅是阳明最初教人的一种功夫,而不是阳明学的基础;"心即理说"是体悟到心体后对心体体用关系的概括,而非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情感教育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三维目标之一),情感因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认知过程、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从"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知育情"、"以境育情"、"以需育情"等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意境化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和重构,它为英美文学教学思路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意境化理论为背景,提出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境化方式,即教学布白、情境教学、以情优教,尝试探索英美文学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以"情"为主要审美范畴,用一幕幕情意浓浓的戏剧"以情反理",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建构至情论。汤显祖的至情论猛烈的抨击了卫道士迎合人伦纲常的风气,反对禁欲主义。但他没有彻底摒弃儒学的基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和之美,矫正晚明时期的文坛风气的弊病。  相似文献   

9.
康德指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本文就是试图论述文学这个"第二自然"中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即文学中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10.
张惠言既是又是著名经学家,其经学身份对其词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词学理论方面体现在"意内言外"的词学定义和"象理比附"的解词方式,在词作方面体现在重视运用具体意象来传达义理和沉着醇厚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以古代建筑思想为出发点,从古代建筑"情"、"理"交融的文化,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情感及空间组合的整体布局三个角度,对西安房地产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西安房地产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学鉴赏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的"两个内容","四个层面"和"八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唐前山水诗的嬗变中,有一个较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理消情长,山水诗逐步摆脱玄理,进入到表现山水的美好清音和抒写主体性灵之中。东晋山水诗理语入景语,以理遣情。南朝宋山水诗玄理渐隐,性情日长。齐梁陈山水诗玄风已逝,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14.
情感教育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教育者应将情感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情生情、以形育情、以行导情、以理动情",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实现情理通达的目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文艺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思想感情。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内容,决定了文艺鉴赏伴随着“情”与“理”的活动。“情”与“理”的融合构成了审美鉴赏过程的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富有成效,应注重把握好八个方面的方法论原则,即战略总体性、理情交融性、显隐结合性、主体互动性、中介机制性、民主法治性、知行统一性、现实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对本课要识记的生字平均用力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将"学情分析"相关理论和教学现场结合,把握"学情分析"主要功能,侧重已有知识储备、学习经验、认知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起点分析,对确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会提供基本依据和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8.
高明创作的《琵琶记》被誉为"传奇之祖",且在明清时期受到广泛的推崇,究其原因,是《琵琶记》宣扬了"子孝与妻贤"的封建礼教。在《琵琶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高明就表明了他的创作意图,即"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和"只看子孝与妻贤"。然而,高明在宣扬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有所批判;在塑造"全忠全孝"的蔡伯喈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的悲剧性;还有"忠"与"孝"的矛盾,"理"与"情"的冲突。《琵琶记》在这几方面表现出了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严淑 《职大学报》2008,(1):72-73
"艺"与"技",即"情"与"声",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声乐教学中应使学生做到"情""声"交融,真正掌握声乐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