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始人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二重性本质,即有限的自然生命和永恒的精神生命.突破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创造属人的永恒生命,追求无限和绝对,关怀终极,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这在以灵魂观念为基础、以原始宗教和神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拟人化的世界观中以想象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而上学正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中的这种超越性,是从理论上来实现这种超越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何以幸福与以何幸福:教育的乌托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托邦精神决不能被简单地、绝对地理解为虚无缥缈、子虚乌有的幻想、空想,而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而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那么,何以幸福,又以何实现人的幸福呢?这正是教育应永恒追求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4.
轻云掠过山峦,净化了心灵的晴空;蜜蜂飞过花蕊,酝酿了甜蜜的事业;人走过艰难而又仿徨的岁月,挥洒出了真诚与永恒。生命的历程需要点燃与之相伴的灯火,需要一种执著,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相似文献   

5.
红山化玉器可全面诠释“玉神物”说.红山玉器是取大地之精、类水之性、合人之情以悦天神的“神物”;是人沟通阴阳、合和天地的通神之器;是中华民族追求生命与精神的永恒,实现人与自然、天地合一这一伟大理想的珍贵物证;是接引中华民族回归精神伊甸园、皈依祖先神的灵物。  相似文献   

6.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正如费尔巴哈所宣称:"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幸福是人生活的永恒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其终极目的则应为了人幸福地生活.这其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应包括教师.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容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其中,幸福可谓最为基本.  相似文献   

7.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特性把人和其他万物区别开来。人的生命具有了其他生命所不具有的双重存在: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价值生命的存在使得人具有超自然生命的生命,使得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在不停地寻求着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力求生命不断升华,力求生命活力在永恒的企求中获得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命有永恒与短暂之分,弃绝人身幸福,追求伟大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才能使生命超越肉体的消亡而获得永恒。这种生命价值观使托尔斯泰最终确立了为人类社会寻找一条通向幸福之路的伟大理想,也成为他一生为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为了这人间天国的建立,托尔斯泰向世人开出了以爱为核心,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和不以暴抗恶的社会改良方案。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以及思想的局限又让托尔斯泰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中,最终以出走来与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建立在广大农民的痛苦与贫困基础上的世界决裂,继续他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以一生来印证他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终获得了生命的不朽和永恒。  相似文献   

9.
张斌 《现代语文》2005,(3):40-42
从"五四"时期的诗歌到40年代的历史剧,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始终饱含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意识,贯穿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与探索.早期以<女神>为代表,诗人以澎湃激荡的浪漫主义情怀不遗余力地张扬自我的生命意志,高歌破坏与创造的生命力,通过对生命的否定之否定,追求"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的融合与永恒,但他这种以个性解放为基调的热烈追求不可避免地要导引到一种悲剧的情境中去.  相似文献   

10.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追求生命的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课题.生命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因为生命的健康,有了人,便有了医学.因为生命的健康,有了人,便有了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医学和教育即为着人的生命健康服务.中医学强调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强调顺应自然、滋养生命.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教育源于生命发...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而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那么.何谓幸福?又以何实现人的幸福呢?这正是教育应该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核心,而生命关怀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那么.何谓幸福?又以何实现人的幸福呢?这正是教育应该永恒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史记》呈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是司马迁用生命追求永恒之美,以心态表现艺术之美、用“残身”传递时代之美的结晶,渗透着司马迁生命与审美的二重曲。  相似文献   

15.
动画电视剧《火鸟》通过系列故事对人的生命进行思考,从原始部落追求永生的梦碎、未来社会机械的身体、侵害生命带来的轮回惩罚、利用信仰追求永生并最终通过神话实现永生,表达了"不会终结的事物,那便是生命,生命最初就是永恒的"观点,显示出追求永生的主题向度。作品塑造了"火鸟"这一新的带着璀璨神采、跨越时空的神话意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7.
理性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在卖践领域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它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性、必然性和永恒无限的能力,它运用知识和理智,控制和驾驭人的自然生命欲望,使有限的生命升华为追求无限的精神力量。人的生命自然的非理性特质和超越自然生命的理性特质,共同构成人之生命与精神对立统一的内在本性,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无间、理性感性的融合浑然不分状态下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8.
沿着一步步向上的道路走进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大门,你会看到一棵幼苗在坚实底座的托举下蓬勃生长,几本厚重的大书里奔涌着清澈的水流……这些雕塑用永恒的凝固执着地昭示着教育与生命的关系:教育是生命的过程,教育是成长的过程。实小人在这最具生命关怀的事业中,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使学校近五十年的生命不断超越,日益绚烂。伍家区实验小学坐落在宜昌市美丽的夷陵大桥旁,波澜壮阔的万里长江给了实小人“秋水与长天一色”的博大胸怀,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赋予了实小人流淌不尽的教育智慧,“崇尚一流、追求卓越”是实小人在母亲…  相似文献   

19.
教育良知先于教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之生命存在的特有方式,是生命实现其价值与意义的根本凭籍,其中教育理论的规范与指导不可或缺.但是受人之理性的有限和社会法律、制度漏洞的制约,教育理论不能完全胜任这一使命.相比之下,教育良知在引导生命追求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显得更具有优先性.它以命令的形式要求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学者本着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信任,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分.  相似文献   

20.
《诗经》展示了先民终始循环的时间意识——在现实中将时间拉回到过去,在想象中重现以往的人、事、物,并与眼前现实一一时照,形成一种今昔与盛衰或哀乐的对比。这种意识表现出他们对过去的神往及既往不可追之憾恨和他们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