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和“二”在表示数目时,意思基本一样,但读音不同,“两”读 Liǎng,“二”读ěr.其用法也有区别:1.与量词结合,组成数量词时.在量词前面用“两”不用“二”。如“两匹马”、“两群羊”、“两头牛”、“两块砖”、“两个人”等,不能说成“二匹马”、“二群羊”、“二头牛”、“二块砖”、“二个人”。这样既拗口,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斗、里、尺、寸、斤、升)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不过用“二”为多,如“二里路”、“:二尺布”、“二斤米”,  相似文献   

2.
数字“一”与“1”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一”与“1”的用法●李喜婷【郑州数字“一”与“1”是编辑工作中遇到最多而又最难使用的数字。“一”的用法比较普遍,不仅能与量词连用,而且还能与形容词、名词、动词、代词等连用。“1”的用法则较局限,仅能与量词、计量单位连用或表示时间时使用。尽管国家...  相似文献   

3.
“论说”     
《论说》是《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作者把论说分开来讲,认为“论”着重在发挥理论:“说”着重在打动人,要说得动听。这也由于论和说的来源不同,“论”是从诸子的学术文章来的,“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词来的,“论”偏重在学术,“说”更要讲究技巧。但这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此方《孟子》是“论”,但其中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引用齐宣王不  相似文献   

4.
从历时的角度寻找福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只”与“者”演变的轨迹,并结合吴、粤、客、湘等地方言中出现的量词起指示作用的现象,探讨福州方言指示代词“者”与量词“隻”的起源关系。在对“者”、“隻”关系进行探讨时,还涉及到反语法化这一语法现象。通过分析发现指示代词“只”来源于古语词“兹”,“者”则来源于作为量词的“隻”。  相似文献   

5.
唐琼 《大观周刊》2012,(10):219-219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1.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相似文献   

6.
题目中的“核儿”二字,读音为“胡儿”。它和我们平常说的杏核儿、桃核儿等中的“孩儿”二字读音为“胡儿”一样。说文章有孩儿,这不是我的发明。在八十年代中期,著名作家林斤澜同志就谈到过。大约是1984年左右,林斤湘同志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结业余作者讲课。林斤湖讲课,我没有去听,但文化宫组织讲课的同志录了音。他们把录音用文字记录下来,请我结帮忙整理,然后发表在他们内部的一个刊物上。我在整理林斤澜同志的录音记录时。看到里边讲到文章的“魂儿”,并且还举了莫泊桑著名的小说《项练》中的情节来做例子。当时,我没有反…  相似文献   

7.
某刊物中有“12个门的电冰箱”一说。乍一看到大吃一惊:什么样的电冰箱,竟有12个门!仔细琢磨,原来那系列电冰箱有12种门结构可供用户选择。这属于量词使用不当的错误。 量词,指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其中:表示物理量的量词,就是计量单位,如米(m)、千克(kg)、帕(Pa)等;而表  相似文献   

8.
在词与词的偏正式组合中,或者在句中的定语之后,有时并不需要使用助词“的”,或者是可用可不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不再使用“的”。例如:“巨大力量”、“紧急任务”、“进口汽车”、“新鲜蔬菜”、“试点企业”;“这种病人特别需要新鲜空气”、“毕业班学生要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如果在并不需要使用“的”的地方,硬是使用了“的”,就往往会错误地改变本来正确的语法关系,并使语义发生错误,这就是助词“的”的滥用了。例如将“特价书市”说成“特价的书市”,将“高速公路”说成“高速的公路”,将“我们哥俩住一间客房”说成“我们的哥俩住一间的客房”等等,都是不通的,都改变了定中关系的性质,使词语或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使语义发生错误,都属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9.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使用量词似乎并不困难,却也往往会出错。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一日两天的《北京晚报》上就有三处量词使用不当:一是五月三十一日第一版一篇文章的标题“本市有三十六户饭馆恢复老字号”中的“户”,二是六月一日第四版上“国内外儿童图书展览”的消息报道中“国外图书为一千三百多件”中的“件”,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有的量词一般只表示一种事物名词,如“羽”,只用于鸽子,如说“一羽信鸽”;有的则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名词,如“张”,可以说“一张床”、“一张纸”、“一张桌子”、“一张地图”、“一张画”、“一张脸”、“一张网”等。这就是说,每个量词可表示一定范围内的诸多事物名词,在这个“一定范围”内,量词可以自由地与其中任何名词协  相似文献   

11.
杨薇 《大观周刊》2012,(7):32-33
“一”与“多”是一对在哲学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范畴。古希腊的哲学家从泰勒斯到亚里斯多德一直都在试图从千变万化的感性事物中寻求其统一性,追寻世界本原,在“多”中求“一”,变中求不变。古希腊的宇宙论时期关于万物本原学说的嬗变经历了一元本原论、多元本原论和原子本原论三个阶段;经历从自因说到外因说再到自因说的过程;经历了思维方式从感性到抽象再到综合的转变,实现了本原学说的“正”,“反”,“合”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2.
一、不要把先进人物写成完人,一好百好,而要恰如其分,实实在在。二、不要把先进人物写成“七情俱灭”,“不近人情”的“神”人,而要写成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三、不要人为地拔高,把七分成绩说成十分,而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3.
王思思 《大观周刊》2012,(29):35-36
邵武方言中的“誾”尾与北方方言中的“儿”尾相比.相同点在都可作名词词尾表示小义和亲昵义。不同点在:“褂’尾可以重叠形式附于名词后.表极极小和更亲昵的意味 部分单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后带上“誾”尾可在句子中作状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少数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也可带上“誾”尾而副词化,表示“每一”、‘许多”的意思;大部分量词加上“誾”尾,表示用这个量词计量的事物形体上的小或数量上的少。  相似文献   

14.
评介一本书,不论是哲学、经济、历史等学术著作,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总需要书评作者简要明白地把原书的内容向读者作一介绍,使读者了解原书的梗概。萧乾在《创作与书评》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读者期望由书评窥到原书的全豹。但一篇未把原书轮廓描入的书评则象在水中间建房子,既无基础,又不能为人所捉摸。因此,一个清楚的内容展示是必需的。”有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作者的观点,有时是为了论证和说明问题,书评往往需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新闻三昧》2004,(6):10-10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向来讲究“礼”。在当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的时候,更要讲究一个“礼”字。待人接物“礼”字当先,人际交往提倡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特别是文章中对人使用量词时,更要讲究“礼”了。不妨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例1 “侬只小鬼头弄不好了!”(父母对子女)例2“迭只老太婆那能介烦。”(小辈对长辈)这两例都把“只”作为人的量词可以吗?“只”是“隻”的简化字。作为量词的义项有:①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哪一种理论比“耳目喉舌”论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长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诞生后,“喉舌”论几乎成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金科玉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与动摇。“喉舌”论也就成了新闻理论探讨中的一个禁区。  相似文献   

17.
量词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类之一。我们曾经简要地谈过它在使用过程中的错误,这里不妨就这个话题再谈一番。 汉语的量词丰富多彩,表现力很强;它与名词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地说,每个名词都可能与一定数量的不同的量词相配合。例如名词“鱼”,便可与下列量词相搭配:斤、条,尾、块、段、种、类、盘、箱、袋、网等。每个名词虽然可与多个量词相搭配,  相似文献   

18.
档案事业“主体论”与“重点论”辨析黄存勋魏鹏飞近年来,围绕我国档案事业的工作重点问题,展开了“主体论”与“重点论”之争。所谓“主体论”,又称“档案馆主体论”,核心观点为“档案馆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其实质是把档案馆工作视为全部档案工作始终不变的首要...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面对一本学报说它“好”或者“不好”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已经有一把能够量出其“好”与“不好”的“尺子”即质量标准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了。识长短,可量度;定轻重,用衡器。然而,判断一本学报的好坏,却远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20.
光明 《新闻三昧》2006,(4):27-27
春联称“副”不称“幅”2月3日《新民晚报》B6版《会走的春联》一文中,作者多次把“一副春联”说成“一幅春联”,这是不对的。“副”作为量词的第一义项通常用于成双成对或成套的东西,如一副眼镜、一副象棋等;“幅”作量词时通常用于单张的书画作品等。春联是春节时贴的对联,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句子,因此春联或对联应该称作“副”而不是“幅”。是“福”不是“祸”1月26日《新民晚报》B6版《再读言志诗》中:“曹操的言志诗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养怡之祸,可得永年’等句子已成为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