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国荣 《江苏教育》2005,(1B):46-46
时下的语课堂“感悟”“体验”渐成一种时尚。语课上,学生往往还没读几遍书,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感受”,有时还一阵穷追猛问:“你还有什么与别人不一样的体会或感受?”笔并非否定“说体会”的重要性,也无意于排斥新课改,只是觉得语课上“说体会”不必强人所难,应适可而止。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时尚之风吹进了校园,“泡网”、“QQ”、“黑客”等一大堆新名词扑面而来。面对天真的“酷”男“酷”女们,教师们一夜之间好像都变得不知所措,课程改革后如何把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师们都陷入了茫然。作为教师,我想我们何不换位思考,也从时尚的角度出发,将网络与课堂教学进行“嫁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也“酷”起来。笔者本人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社会,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很崇拜“黑客…  相似文献   

3.
都同意大师最能代表大学的说法。泛一点说便是:教师最能代表大学,大师在教师之中。可是,在大学的现实中,认为最能代表大学的是管理干部们,特别是那些带长字号的,最有地位的是这些人(也许并非所有中国大学皆如此,但不如此的大学相信并不容易找到),并不是教授们。口里说大学乃大师之谓也,实际上,大学乃大干部之谓也。当这些干部为教授们办了事之后,教授们常向他们说一声“谢谢”。干部们大多也领了,该谢的;好一点的情形也有,回一声:“不必谢,这是我应当做的。”很少有干部反过来想,究竟应是谁感谢谁?如果稍为想想,就可以明白,这个学校是靠教授…  相似文献   

4.
提出这么一个话题,并非故弄玄虚。教师是“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应该如是。可是目前的现实是,教师们多是在“劳力”上打转转:备辅教批”不必说了,还要处理学生事务,还要参加各种会议,还要应付各项检查——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任劳任怨;遗憾的是,社会各界教育的行政管理者也把这些作为“优秀教师“”辛勤园丁”的考核标准。这绝对是一种误导。到维修部去,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师父们的工作是指使徒弟拆卸检查修理安装,徒弟们遇到疑问,自有师父指点;如是往复,工作圆满完成。——师父是“动口不动手”,“劳心不劳力”,徒弟们“动手又动口”,“…  相似文献   

5.
北朝文风除了质朴这一特征外,还有悲凉的一面。所谓悲凉,是指在悲伤感叹之中有壮健刚硬的成分,即悲壮苍凉。钟嵘谓曹操的诗“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也说曹操的诗“跌宕悲凉”(《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此处的悲凉大约可看作是刘勰论建安文学的注脚。刘勰说建安文学是“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在很大程度上悲凉就含有悲壮刚健的成分。北朝文风的悲凉感自然与建安文风有区别,如果从区域上看,建安文风所包括的范围最多指中原一带,更确切地说是指曹魏邺下汉族文人  相似文献   

6.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曾经是多少教师赖以驰骋讲坛传道授业的“三大件”。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上述“三大件”似乎已显得功力不济,殊难支撑局面了。而今的教师到了课堂上,书已不必亲自去念,收录机中自有朗读带伺候着;板书也不必亲自去写,投影仪、放像机自有事半功倍之效;甚至连有些课也不必亲自去上了,按一下电钮,闭路电视中自会传来名家授课的实况,当教师的,仅需行间巡视维持秩序兼解难答疑使足矣。曾经红火一时的教师“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竞赛而今也渐有被“三…  相似文献   

7.
黄志勤 《考试周刊》2009,(18):18-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不少人甚至说这是一种时尚的“问题教学法”,教师们对“问”字似乎更情有独钟了。但老师们的“问题教学”并不尽如人意,甚至还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恰当的问法,据我观察,现在“问题教学”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时尚之风吹进了校园,“泡网”、“QQ”、“网虫”、“黑客”等一大堆新名词扑面而来,面对天真的“酷”男“酷”女们,老师们一夜之间,好像都变得不知所措,课程改革后如何把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老师们都陷入了茫然。作为教师,我想我们何不换位思考,也从时尚的角度出发,将网络与课堂教学“嫁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也严“酷”起来,本人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社会,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很崇拜“黑…  相似文献   

9.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曾经是多少教师赖以驰骋讲话传道授业的“三大件”。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而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这“三大件”似乎已显得功力不济,殊难支撑局面了,其功能与效用亦渐式微。而今的教师到了课堂上,书已不必亲自去念,收录机里自有朗读带;板书也不必亲自去写,投影仪、放像机自有事半功倍之效;甚至连有些课也不必亲自去上了,按一下电钮,闭路电视中自会传来名家授课的实况。 曾经红火一时的教师“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测试而今也渐有被“三机一画(计算机.录音机、闭路电…  相似文献   

10.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大多数教师在讲解时都说是用...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选了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行道树》。这篇散文的第3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城市充满烟尘的缘故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有失偏颇。一、语境透露真谛———“悲凉”是为“冷落”起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想弄懂文中某些词句…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一说教材。很多教师说教材时,都说这节课很重要,是承前启后。“很重要”,“十分重要”说课者不必直接说出。它的重要性你应通过分析,有理有据地说出来,不必由教师简单下定义。可从本节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在大纲、考纲占的位置两个方面说清楚。本节知识点、能力点、德育渗透点、重点、难点不应简单罗列了事,也不应光简单地把大纲中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重述一遍,  相似文献   

14.
门有双重功效,一则沟通内与外,便于联系交往;二则阻断内与外,保障安全、隐私等。学校里的教室门、办公室门随处可见,我想其主要功效应是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学生在校期间,它的沟通作用应大于阻断作用。但我发现学生进门却并不简单。君不见学生进门时要大声喊“报告”,并同时单手曲肘向上行礼。不知当年孔老夫子是如何让学生进门的,也不知我们为何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人进门方式硬生生搬进我们的校园。面对这样的进门方式,不必说国外的学生、学者感到费解,也不必说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颇有微词,单说教师们对“报告”声的充耳不闻…  相似文献   

15.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8,(17):57-57
“无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大公无私,或是沉醉、痴迷于某件事情以致忘我。其实,“有我”也是一种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也非易事。 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报上登了一名教师的事迹,说是孩子得了急病,她却因忙于班务而无暇顾及,结果致使孩子双耳失聪,终身残疾。报上说她“心中装着全体学生,唯独没有自己”。看了这则报道,我心中顿感悲凉,  相似文献   

16.
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向人类提出了伦理挑战.巴特尔斯说: “伦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问:如果出现克隆人,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科学家们却总是说:不必为此担心. 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克隆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王秀波 《青年教师》2009,(11):52-53
在我们班的所有科任教师中,最年轻、最帅气、最富有活力的要数“胖弟”——董艳阳了。不必说他那欧式的眼睛、菲律宾的颧骨、巴西的嘴唇,也不必说他那蒙古高原的肚皮、日本富士山的头颅和澳洲绵羊式的牙齿,单是一节45分钟的历史课就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曾经是多少教师赖以驰聘讲坛传道授业的“三大件”。也就是在这“三大件”的耳濡目染之下,一代代学子变成了知识的巨人。不过,这说的可是过去,在崇尚“教育现代化”的今天,这多少有些“古色古香”的“三大件”似乎已显得功力不济,殊难支撑局面了,其功能与效用亦渐式微。如今,教师到了课堂上,书已不必亲自去念,收录机里自有朗诵带伺候着;板书也不必亲自去写,投影仪、幻灯片自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9.
读秋     
有人说:秋是悲凉。宋玉在其名篇《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在《秋声赋》中也发出了“噫嘻悲哉,此秋声也”的喟叹。  相似文献   

20.
听说,几位大学教授点评一位小学名师的示范课,说这节课“惊人的完美”,“完美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这究竟是表扬还是质疑?听在现场的教师说,教授们的赞扬确乎发自肺腑,他们感叹不已,认为是“有史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课”。然而,现场的一些小学同行却完全没有教授们那样激动,这就有趣了。据说,有教师笑言“这有什么难的,见多了”;也有教师干脆说“她放得开,不怕难为情”;还有教师听到教授们的赞誉,开始质疑教授们的专业修养或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