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注重在平淡、客观性叙述中,突现人物精神的突转,含蓄揭示作品主题。其短篇小说《死者》复杂独特的主题即是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两次大的精神突转中呈现的。  相似文献   

2.
微型小说《半壶水》设置了陆归林和狼由相互敌对到相互信赖的发展情节;在结尾处设置人对狼围捕将狼再次逼入沙漠的突转情节。两处情节碰撞后发生突转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动,从而深化了人与动物应和谐共存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文家用笔之法,不出纡陡相济,纡而不懈者,有陡以振其纡也;陡而不突者,有纡以养其陡也.”《艺概》清刘熙载撰“纡笔”就是徐缓,婉曲之笔法;“陡笔”即陡然“突转”的笔法.两种笔法相辅相成.其中“突转”的笔法常见于各种类型的作品中.何谓“突转”?“突转”就是按事物的可然律和必然律而产生的文章内容和叙事顺序的突然变化转折,使读者审美活动中原有思维定势突遭破坏,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效果的一种笔法.清代孔尚任曾在《桃花扇传奇·凡例》中说过这样话:“排场有起伏转  相似文献   

4.
“突转”这一概念在2000多年前就被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凸显了突转的种种现象与痕迹,不论是单一诗篇还是整部诗集均体现了跌宕起伏的审美关感。此外,这种突转的美学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莎士比亚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宝物     
方法四:结尾突转,出人意料——突转术就是在叙述故事时,先故意顺着某个方向一直发展下去,直到情节发展到高潮时,笔锋突然一转,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把读者带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这突转的一笔,既在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又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从而使文章产生腾挪跌宕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突转”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技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突转”不仅适用于戏剧创作,而且对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因为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同样讲究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可以说在注重情节安排、讲求情节效应的传统小说中,“突转”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突转”是情节形成高潮的重要一环,没有“突转”这一环节,高潮无法形成。很多小说的情节“突转”之处便是情节的高潮所在。高潮是情节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有震撼力的阶段,它往往由这样一些“突转”因素促成:事件的突然转折、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人物心理的巨变、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人物活动场景的突然切换等等。如果缺乏上述的种种“突转“,小说便难成为小说。以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为例。在火车站,两个自幼相好的老友胖子和瘦子不期而遇。二人互相辨认之后便各自讲述了别后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境况,主要以瘦子的讲述为主。瘦子非常兴奋地向胖子介绍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胖子也愉快...  相似文献   

7.
转词是《马氏文通》所论的句读成分之一,《文通》卷十彖四对转词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在 书中的其他章节对转词也都有所涉及。根据动字的类别,转词可分为外动字之转词、受动 字之转词、内动字之转词与同动助动之转词四类。转词的用法涉及到所系动字、所用介字 与转词先后之位等方面。《文通》中对转词的论述存在着未给转词下明确定义、转词与止词 界限不清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情节突转与人物情感态度突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三次情节突转之间存在复杂的层递关系,并且情节的发展和突转一直在为人物情感态度的突转蓄势,而人物情感态度的突转在明暗、强弱等方面的参差有致,同时又与悲悯目光下的人性发现相结合,让小说的言语表现进入了浅而能深、癯而实腴的艺术之境。  相似文献   

9.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典型的环境与性格悲剧,女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是其所处环境与自身性格共同作用所致。小说通过“发现”与“突转”,“偶然”与“巧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安娜所经历的“苦难”更能引发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进而使郁积已久的不快情绪得到宣泄,迭到“净化”心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铁凝在小说创作中强调对关系的表现,以此达到发掘人的精神深度的目的。与此相关,她在小说的叙事话语上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特色。这主要体现在网状结构、控制判断与情节突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精彩的短篇小说,从情节上来说,无非是靠着两种基本手法:一是伏笔,二是突转。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其最后的结尾就是没有丝毫预兆的突转;而他的另一篇名作《麦琪的礼物》,则经过了层层铺垫,在阴差阳错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对小夫妻的深情。伏笔的巧妙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善于巧妙经营小说的情节逻辑;而突转的出现则散发着作者的智慧,能够打破生活的常规,给人以无尽的回味。但从本质上来说,伏笔和突转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努力。前者是巧妙地使小说成为天衣无缝的整体,而后者却是要打破整一,形成断裂,以实现另一种艺术效…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写作的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提到了“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六种方法。对其中的每种方法,我们均可按以下步骤指导学生作文:第一步,教师要把“悬念、抑扬、伏笔、巧合、误会、突转”六个概念分别介绍得清清楚楚,让学生心里明明白白;第二步,从中外文学名著中分别找出运用“悬念、抑扬、伏笔、巧合、误会、突转”写法的实例,向学生详细介绍,让学生对六种写法感受得真真切切;第三步,从中学生优秀作文中分别找出运用“悬念、抑扬、伏笔、巧合、误会、突转”的方法较好的作文,让学生有样文模仿。因为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突转”表现为渐进与强化、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种形态,并依据不可知力量、人物的性格、人的道德力量来引发“突转”。“突转”区别于突兀。  相似文献   

14.
在悲剧的六个构成要素中,亚里士多德最为看重情节。《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包含了"突转"和"发现"的复杂情节的。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俄狄浦斯一步步发现了真相,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伴随"发现"而来的是其命运的突转。俄狄浦斯最终成为罪人,但"发现"的意义仍旧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5.
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步步蓄势于前,急转突变于后,这种笔法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如果说“山重水复疑无路”属步步蓄势,“柳暗花明又一村”则为“突转”,读者无不为这种不测之变、大出所料的突转拍案叫绝。寓言篇幅短小,蓄势突转是常用笔法。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坟子和狮子》就是成功运用这一手法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杰出代表,《雷雨》是中国式悲剧作品的典范,后者对于前者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两部戏剧在结构、主题和情节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闭锁式戏剧结构,通过“发现”实现“突转”,进而揭示真相,情节上都包含了许多偶然性的巧合,但在表现主题上,《雷雨》将纯粹的命运悲剧发展成为社会悲剧,在偶然性情节中包含着历史必然性,这赋予了《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薇拉&;#183;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183;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争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如《教授的住宅》,《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2)
常言道,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里所强调的其实就是记叙类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情节突转现象。所谓的情节突转,就是指眼看着故事情节要向着一种喜剧性(悲剧性)的结局发展演化时,由于某一种外界因素或者内在原因的作用,整篇文章的情节态势发生逆转,反过来向着一种悲剧性(喜  相似文献   

20.
戏剧性是希伯莱小说显著的艺术特色,它主要体现在戏剧性冲突、戏剧化手段、戏剧意识与戏剧性的情节等方面;成了以对话为纽带组合生活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推动情节的演进和突转,以至产生戏剧性结局的表现模式。这一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希伯莱小说的早熟,希伯莱民族的宗教文化心理及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都有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