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词“除”是由动词“去除”义发展而来的,其虚化的萌芽比较早,先秦两汉时就有用例,但发展过程则较为缓慢。以历史文献为时间线索,旨在考察“除”字的虚化历程,同时尝试探讨其成因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介词“打”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4.
介词“寻”和汉语史上其他介词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时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有其原因和机制。本文在详细描写介词“寻”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句法位置的变化是介词“寻”产生的主要原因,但“类推”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语法化择一原则、词义义项的竞争和“类推”三者因素促使介词“寻”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6.
介词“沿”用于介引某动作行为经历的路径,源于其动词义“顺流而下”。在确定介词的判定方式及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历时考察中研究“沿”各时期的语义状态与句法功用,厘清“沿”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以及认知因素三方面探寻“沿”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前部介词"对/对于"的语法化机制是并存和降格、跨层结构和词汇双音化,后部准助词"来说/而言"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和相邻旬位、弱化和分界消失.一方面,框架前部的"对"逐渐由动词虚化成专门表示介引事物的介词,另一方面,框架后部的"来说/而言"则由本来不是同一层面的词,变成同一层面的单词,表示对某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同时,原本用来介引事物进行评价的词"在"、"与"、"于"等意义或消失或弱化,那么必将出现新的结构来代替.这样,到清末民初,"对/对于……来说/而言"介词框架最终形成,框架产生的动因是由框架前后部分的特性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介词"同"萌芽于隋唐,从宋到清已经被大量使用并渐趋成熟.在"同"向介词演化的过程中,语言系统内部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可能,其源动力则在于人类的认知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一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相似文献   

10.
探究“所以”转变的途径与语法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应从多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内部是“所”和“以”本身各自的虚化、词义变化;外部是从整个句子来看,即“所以”在句中由于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语境的影响导致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1.
动词"奔"的使用可追溯至诗经时代,但表方向的介词"奔"的产生在明代前后,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奔"出现得更晚,可能在20世纪前后。动词"奔"语法化为介词"奔"的必要条件是"奔"出现在双动句中。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法化中最普遍的实词虚化的角度对"在"何时从实词转变为介词并开始普遍使用作了大致的描述。研究实词是如何转变为虚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认为,现代汉语的介词是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但古今介词还是有许多不同,在介词虚化的过程中,句法结构位置是诱发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前提,而要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泛化以至弱化,虚化,虚化是一种过程,因而动介兼类和纠葛现象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介词研究成果丰硕,视角多样。国内汉语介词经历了训诂学、传统语法理论和现代语法理论三种视野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大量成果;国外汉语介词研究多为语法化的个案或类型学研究。目前,汉语介词研究的系统性成果不多,介词系统及其演变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介词框架的理论,对介词“由”与方位词以外的成分构成的介词框架进行了考察。主要从句法、语义角度分析了“由”与连词“而”、动词(介词)“到”、准助词性的成分“来说”构成的介词框架。“由”字框架的形成与刘丹青所说的“联系项居中”原则有关,与“由”本身的语法化历程也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考察时间介词“待”的产生时间及其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时间介词“待”的产生过程及其演变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南宁白话空间介词“过”共有三类:一是经由义空间介词;二是处所义空间介词;三是终点义空间介词。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的前项时,“主体向终点处所发生位移行为”意义的推动、NP处所范围的改变和V2语义范围的改变,使位移动词向经由义空间介词发展,而“明确了主体发生末事件的处所”意义的推动、认知心理的影响以及NP范围由大变小,使位移动词向处所义空间介词发展;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后项时,由于动词义素成分扩大造成义素赘余,促使连动式发生“义素兼并”式偏重,位移动词向终点义空间介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强化是语法化的逆向产物,零形化是语法化的顺向产物。根据用于强化的介词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介词前的强化和介词后的强化,它们是不同的强化类型。谓词后介词的零形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介词直接零形化,二是因强化引起的零形化。强化介词的位置不同,使得被强化的介词有两种去向:一是介词前的强化使得原有介词零形化,二是介词后的强化最终还是强化介词零形化。  相似文献   

20.
介词框架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形式多样、意义灵活。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介词框架的研究与总结非常重要。本文提出"用"字介词框架的概念,考察"用"字框架,对比分析个体框架之间的功能差异,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总结框架特点,从而便于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