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2.
从“游”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入手,结合《汉广》一诗的原文,考证了“游女”一词的确切词义,并对程俊英《诗经译注》中“游女”一词的解作了辩证。  相似文献   

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是千古名篇。人们只要选唐诗,几乎没有不选它的。然而大家都把“商女”解作“歌女”,似乎成了定论。我翻阅《全唐诗》发现,在杜牧之前,“商女”一词仅见于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白居易集》)从白诗中,我们也能发现张籍曾写过一首关于“商女”的乐府诗,由于此诗今已不传,无从考查“商女”是何等人了。这样一来,小杜之诗成了“商女”一词的最早出处。人们读杜牧之诗,大概是看到其中有“酒家”、“唱…  相似文献   

4.
《秋色赋》是描写秋天的.秋天,历史上曾有多少人描绘过它.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风吹,写浪涌,感情起伏,但是“萧瑟”的描写,总使人感到凄凉.又如刘禹锡的《始闻秋风》中的“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形状镜中来”,写得多么寂寞!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读后,使人似有嗖嗖凉气袭来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一文,更是以悲秋而见长.  相似文献   

5.
辨“揖让”     
“揖让”一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在《范爱农》中,一次是在《复庵记》里。关于“揖让”一词的释义,一般辞书上,常见有两种。其一,解作宾主相见之礼。古籍中例证颇多:“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周礼·秋官司仪》);“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  相似文献   

6.
编在高中一册的《硕鼠》为三百篇中的刺诗名作,对于诗中“硕鼠”一词的解释,课本训“硕”为“大”,这样,“硕鼠”便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可译为“大老鼠”。其实,这个解释是很值得怀疑的。《硕鼠》,《诗序》说:“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诗序》的这一解释,汉以来的经学家几无持异议者。清人陈奂硕甫在其所著《诗毛氏传疏》卷九中据《尔雅》及《易》郑注引诗,认为“硕”“鼫”古通用,“硕鼠”即“鼫鼠”。此说极是。但陈氏“笃守毛义”,不敢指出《诗序》的错误,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这就给后世解释《硕鼠》带来了两种意见的分歧。今人说诗,大都赞同《诗序》,但也认为陈氏“鼫鼠”说是可取的。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一九六二年出版增补本时,取陈氏说,更通俗地讲为“俗称土耗子或地老鼠”。可是该书一九七九年新版时,余先生却持折衷意见,认为“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是把“硕鼠”作为一个词组解为“大老  相似文献   

7.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六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瀚海”一词,课本注为“沙漠”。笔者认为欠妥,理由有二:一、“瀚海”一词解作“沙漠”和上下文所描写的环境是不相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送别友人归长安的作品。作者送别的地点是轮台。沙漠都是在高原  相似文献   

9.
六年制小语课文有几处用到“茫茫”这个词,如第九册《草地夜行》的“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第十册《可爱的草塘》的“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茫茫的一片草塘”;第十一册《草原》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怎样理解这些句子中“茫茫”一词的意思呢? “茫茫”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形容水或其他事物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辞海》把它解释为“辽阔,深远;模糊不清”。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茫茫”是指事物辽阔以及因辽阔而深远处的景色模糊不清。笔者认为,上述三篇课文中  相似文献   

10.
“刑其长吏”、“刑人”与“刑断”《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项羽本纪》:“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其中两“刑”字,各选本均视为“名词(刑法)转动词”,而解作“惩罚”或“惩办”等;《孙膑》“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句中“刑”字,各选本一般都视为状语而解作“用刑”之类。此二者,实是忽略了“刑”之“杀”义而导致的误释。“刑”,《说文》为“刑”,解作“刭也。”《广雅》承之。《段注》曰,“刑者刭颈也,横绝之也”。王筠《说文句读》进一步指明“此刑杀之刑。”可知“刑”字  相似文献   

11.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12.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14.
在《诗·卫风·氓》中,“复关”一词出现了三次,很引人注目,可是自汉以来,纷无定解。目前较通行的解释是:“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指称那个男子。”这种解释,基本上是沿袭汉代经师的。然而,若对全诗作一仔细的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并不确切。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把“复关”解作“返回的车子”,我们认为甚有道理。首先,从诗中的女主人公“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情况看,先是“不见复关”,后  相似文献   

15.
《教师之友》1997年第2期刊登了《浅谈“离离”之意》一文中认为,小语教材第三册《草》一诗中的“离离”一词应译为“一行行,一棵棵”。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离离”解释为“形容野草茂盛的样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章法严谨,情意动人的长篇叙事诗。诗人将琵琶声的描写,作为贯串全诗的线索,把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诗从“无管弦”展开,以“忽闻”承接,由“我闻”过渡,用“重闻”收束,使这首长诗既能迤逦写来,一气流注,而又显得波澜迭起,曲折尽情。“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的开篇,从夜送别写起,并用瑟瑟的秋风,摇动的枫叶,飘荡的荻花,来点染送别之时萧瑟落寞的环境。离别之人,本已凄凉满怀,况且又置身于这种氛围之中,越发加重了离愁别绪,此诚如宋代柳永所形容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初语四册教材《卖柑者言》的几条注释,我们觉得不尽妥贴,提出商榷为下:1、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如《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也可以作动词,解作“捍卫”(如《尔雅·释言》:“干,扞也。”)。编者既然把“干城”作动宾式结构理解,为什么不径直地取用“干”的动词意义,而要拐个弯  相似文献   

18.
谢昌翌 《语文知识》2002,(10):17-17
为了表达对人思念的殷切,人们常用成语“一日三秋”来形容。但这个成语如何解释,却见仁见智,说法不一。请看下列释义: 1、[一日三秋]形容对人思念之切。三 秋,三个秋天。《诗·王风·采葛》: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三秋]义项②三季,九个月。《诗 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以上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1979年7月修订第1版)。 3、[一日三秋]形容思念的殷切。语出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相似文献   

19.
“惊鸿”一词源于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最初之义应是指惊飞的鸿雁,鸿雁受惊返飞,翩然振翅,所以也用惊鸿形容洛神体态轻盈优美,后来,慢慢用作美女的代称。《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也大致是如下几种意思:(1)惊飞的鸿雁;(2)形容美女轻盈优美的舞姿;(3)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惊鸿”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归纳起来,其意思都大同小异。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1)三国魏嵇康《赠秀才大军》诗之一:“仰落惊鸿,俯引渊鱼。”(2)唐刘禹锡《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诗:“彩笔谕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  相似文献   

20.
南宋词家姜夔的名作《扬州慢》中有一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教材上是这样作注的:“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想到竹林西边的路就是热闹的扬州呢?)……”(见人教社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51页)把“竹西佳处”解作扬州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