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一个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济宁城市的崛起,并逐步成了一个外向型的商品经济独领风骚的城市。由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从而使济宁获得了“江北小苏州”之称,由于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的河总等衙署驻济宁,从而使济宁又获得了“中国运河之都”之称。  相似文献   

2.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运河航运的刺激下,山东沿线的临清、济宁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坐地贸易与转运贸易的繁荣与活跃,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扩大,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运河作为沟通南北商品流通的基础上.也就决定了城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是认识这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运河文化”的概念,但见仁见智,缺乏共识和规范。《济宁运河文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该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科学地界定了“运河文化”的概念,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现了济宁运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运河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实现新时代的跨越,唱响运河文化,再创济宁辉煌,该书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济宁运河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历史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千百年来,人们在对京杭运河的开凿、治理与利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运河文化。济宁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济宁区的显现,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巨大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先进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济宁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许多方面至今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济宁古运河主航道船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沟通我国五大水系,流经六省市,全程约三千六百里。山东段古运河长约占京杭运河总长的近三分之一;济宁古运河占山东运河总长的三分之一以上。元明清三代于山东运河主航道共建船闸七十二座,其中济宁段古运河建闸三十六座,恰为山东运河建闸总数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元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的困难局面,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其南北两端衔接了隋唐以来的旧运河,从而使京杭之间水运贯通。此后,明清两代继续整治和使用。自明成祖永乐时开始,治河中枢机构即设置在济宁城区,历经500多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而裁撤。治河中枢机构及其直属各官衙在城区的位置与规模,裁撤之后的使用单位演变概况,以及现在可寻找的遗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表述,以此印证历史上济宁确是运河枢纽。  相似文献   

7.
城市兴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人类的实践同时对城市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明代曾以全国之力建设中都凤阳,但这座城市的辉煌只维持了百十年。凤阳兴衰历史对当今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人类城市建设实践中需要重视规律、注重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充实城市功能;要保证城市建设与时俱进,各种要素得到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当代,还突出表现为要注重智慧城市建设,建设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8.
京杭运河为运河流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运河城市临清音乐文化的繁荣既是得益于此。文章以京杭运河发展的历史演进为脉络,探讨了京杭运河带动的物质环境对其流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部分以所在城市苏州为例.  相似文献   

10.
济宁学院数学系始建于1971年2月,源于济宁师专数学系,是学校最早的四个教学单位之一。数学系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21人:设有函数论、代数、几何、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教育、金融工程7个教研室;济宁学院应用数学重点学科、应用数学研究所;济宁市数学会设在数学系。  相似文献   

11.
明代兵制与济宁"卫所"的设置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层织组。洪武时,济宁设有济宁卫、济宁左卫和兖州鲁王府护卫。景泰元年,济宁左卫调往临清,改称临清卫,而屯田和屯田军仍在济宁。嘉靖十八年,兖州护卫分改任城卫。清初,裁卫设县。承有漕运任务的济宁“卫所”保留未变,改隶漕运总督;从卫指挥至千、百户等官全裁,另设守备、千总,分理屯务和领运管河。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屯卫弁丁及职官全部被裁撤,漕运屯田至此废止。  相似文献   

12.
济宁市历史悠久,早在一万余年以前,就有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居住。夏、商、周方国众多。秦汉至唐宋,诸郡、州、府分属。元、明、清后用名济宁。今领二区、三市、七县。总面积一万零六百八十五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上海早期女子体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语境及历程进行了研究.可知:早期上海女子体育师资是晚清新式教育改革、女性新身体的体育观和"尚武"思想把女性身体纳入民族国家视野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上海早期女子体育师资的培养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的女子体育教员,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一生蹭蹬失意、宦海浮沉。其前期,基本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儒学之士;而"乌台诗案"之后,世界观变得极其复杂,表面上虽仍尊奉儒家,实际上却追慕陶潜、归诚佛玄。他的遭遇,成为中国古代士人苦难命运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京杭运河与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曾积极促进了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强大的运河交通、运河上的众多流动人口,为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东汉是经学从神秘的荒野穿越而过走向人性自觉的时代。三家《诗》因其自身素质的不同,作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阐述了三家诗在这个时代兴盛与衰亡的发展曲线,并分析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另一方面,三家诗均具有时刻关注着现实与政治的共同倾向,并且对经义的思考与理解都更加深入,但比之《毛诗》,毕竟缺少了点独立的经学精神,这样在《毛诗》的竞争与汉魏易代的巨大变迁中,很难顺时应变,于是迅速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风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居住风俗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变迁。清末,我国已形成“各安其位”的院落式居住风俗,在民国经历了“阛阓仿西式”的局部变化后,到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在高宇里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试从描述清末以来居住风俗变迁的过程入,探求居住风俗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济宁左卫,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调临清,改称临清卫,其军事屯田和屯田军仍坐落(驻防)于济宁州境内。王贵屯是济宁左卫(临清卫)在济宁州境内的军屯之一,是唯一用驻屯军官姓名命名的军屯;现分四村,隶于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