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不夸张地讲,几乎所有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著作中,都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杨守敬,以及他成就的一桩大事业——日本访书。杨守敬(1839或1840一门匕),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今枝城市)人。在他7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尽管生活常常窘迫,求什也屡遭不第,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学问的孜孜以求。杨守敬研究学问,涉及非常广泛,从他流传于世的80多种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历史地理学、版本目录学、金石学、校勘辑佚学、经学、小学等学科上都有不凡的建树。他还擅长书法,尤精行草,对书法理论也提出过独到见解。因而深得海内外学…  相似文献   

2.
书道是一种用文字书写以表现美的特殊艺术,自古盛行于中国,后来又普及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学习中国汉字的所谓“中国文化圈”内。汉字与西洋的罗马字母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绘画因素颇强的象形文字,所以书道的发展可以说是必然的。在上述受中国书法影响的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日本。这是因为日本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假名书道”。下面介绍一下日本书道的发展与中国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插花艺术在日本称为“花道”,在全国很流行.人们取来各种鲜花、树枝和青草,经过修剪整理,在花瓶中组成各种美观的艺术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日本,人们常以会插花而感到自豪和光荣.尤其是姑娘们,在结婚前都要学习插花,要是不懂插花,她的父母就会觉得难堪.日本人学插花还需要拜老师,即加入“花道”.一般每星期上一二次课,一年内学会几种基本造型,两年后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想象力来自己构思创作了.但插花要插得美,除了要善于艺术构思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剪枝时要将鲜花的枝干放入水中剪,因为在水里剪一刀,枝干就能吸收一次水分,从而使鲜花保持艳丽.如果在空气中剪枝,花的枝干就会吸收空气,因而容易枯萎.有的花卉喜欢吸收酒精,因此放在酒精中剪枝更好.如方法得当,一盆插花可在室内保存一星期左右.日本的插花艺术来自于中国,据说是在唐代与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开始是作为祭佛用的“供花”,后来,“供花”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观赏作用增强.15世纪末,日本的插花艺术有了高度发展,瓶花成为室内的重要装饰.同时,人们对花瓶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装饰品、陈设品的协调也有严格讲究,开始出现插花能手.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花道——插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观赏花卉的情趣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人重视花朵的颜色和形态的美。日本人虽然也看重花形和花色,但是特别强调花朵、花柄、花枝、花叶等排列的线条美和造型美。花道(即插花)作为一种艺术,在日本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当时佛教组织已在日本建立起来。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佛教徒要在祭坛上插上一些长有茂密绿叶的花枝,后来又在祭坛上边添加洁净的莲花。莲花生长在污泥之中,却出污泥而不染。佛教徒用它表示在邪恶充斥的世俗社会保持圣洁高尚情操的志向。因此,花道在日本的出现,是有宗教方面的原因的。花道的发展,也不单纯是为了装饰,而是用以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据说日本的花道是由一个日本僧人小野妹子从中国传去的。他曾来中国西安学习过。他回国后的住所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06,(8):62-64,F0003
中国艺术品行业黄页开始登记;2006“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开放的6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春流——第三届德国行为艺术节;《具象上海2006-聚焦70》。  相似文献   

6.
《中外文化交流》2006,(9):77-80
首届中国陶艺新秀作品展,《质变的年代——佩奇基金欧洲当代艺术收藏展》在上海,UNMASK’S 2002-2006作品展,新锐版画家联展,《梁洁华艺术展》在上海,民间画家受邀卢浮宫画展,陈危冰田园山水画作品展,奥地利建筑艺术展。[编按]  相似文献   

7.
日本四季剧团是一个私营性质的演艺团体。在日本,四季剧团自己经营管理有10座剧场,可在几个城市同时上演多部不同戏剧;此外,近15万喜爱四季剧团的会员观众是其最基础的文化消费群体。在借鉴西方音乐剧精髓的同时,四季剧团逐步形成一套适于亚洲人演唱、表演的体系。从一个本土小剧社发展到国际知名剧团,四季剧团有怎样的经营秘诀?  相似文献   

8.
算盘在日本     
1982年,日本生产了五千八百万只电子计算器,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们靠它们来计算一切。尽管日本制成这些现代化的花哨东西,日常生活却依然出一种既不闪烁也不中断运算,既不会逐渐变坏,也不至于发生故障(一位六龄儿童曾在水中试验过)的长方形玩意儿——算盘所主宰。简单而实用的算盘不仅得以生存,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兴旺发达。日本在8月初庆祝的“算盘日”,充分显示了这由一些硬木珠子与几根硬木  相似文献   

9.
徐芾在日本     
正史与口碑在中国,我总觉得从古到今,很少有谁能像这个人物一样值得玩味。他就是秦代的徐芾。现在不少人将其呼为“徐福”,“芾”字变了,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徐芾是个大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阶级似乎不太愿沾“福宝金贵”之类。《史记》是正史,不仅文采令人激赏,而且...  相似文献   

10.
名片在日本     
据我个人所知,在世界各国中,相互交换名片最频繁的可能要数日本了。在日本,如果你打算出差,就得事先准备足够的名片。百八十张是最起码的数目。赴约时口袋里至少也应有一打名片,否则是很难象的。名片在日本使用得极为广泛。即便是俩人都肯定今后绝不再相逢,也要相互交换名片。在被介绍时不出示名片被视为是一种轻蔑的表现,因为这实际上是说对方在你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而不值得你出示名片。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场面,明智的作法是,在你离开了家门或旅馆前,检查一下你是否随身携带了名片。在其他国家里,只有白领工人和商人才使用名片。而在日本,除了家庭主妇外,人人(甚至包括一些家庭主妇)都有自己的名片。这样说并  相似文献   

11.
普通家庭的圣诞节 日本的圣诞节基本无宗教色彩,就像日本的新年、偶人节一样,只是百姓的一个普通节日。尽管无宗教色彩,但就其普及程度而言,除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外,恐怕非日本莫属。 圣诞前夜和圣诞夜,父亲比平时回家要早些,一家人围坐在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前。日本人无美国人圣诞夜吃火  相似文献   

12.
端午节在日本周昌松古代日本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中国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儒家学说,均被好学的日本民族广泛吸收,端午节的习俗就是其中之一。当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吃粽子、赛龙舟,庆祝端午节时,日本人在这一天,除沿袭插菖莆之类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又...  相似文献   

13.
蹴鞠在日本     
王晓平 《寻根》2008,(4):84-89
中国古代的“足球”——鞠,一脚踢过了东海,在奈良、平安京的宫廷中飞动。从那时起,日本人对外来文化不断打磨与装饰的功夫,也下在了脚下的圆球上。对于那些热心于保存蹴鞠文化的日本人来说,他们对蹴鞠的热衷和迷恋,恐怕还在今天一般中国人之上。  相似文献   

14.
英语在日本     
对日美在非商业领域中的贸易情况,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近年来,美国对日贸易的赤字已有所下降,但日本仍处于顺差的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那种日方“赤字”累累,而另一方占绝对优势的单方贸易——“词汇贸易”。渗入现代英语中的日语  相似文献   

15.
到过日本的朋友,回来的说法褒贬不一,但在环境问题上的看法却比较一致,认为日本的环境保护成绩斐然,天空很明亮,街道很干净,等等。正好前不久得有机会去日本,就特别注意了一下环境。初下飞机的第一印象:关于天空和街道的说法均属正确,但海岛与大陆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有不同,所以还需继续考察。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北部青森县一个名叫"新合"的小山村里,一座小山平坦的山顶上埋葬着一名来自国外的传教士,两千年前他来到这里开始种植大蒜并且定居下来。他爱上了当地一个农民的女儿美由子,和她生了三个孩子,后来在此地寿终正寝,享年106岁。在新合村里,他的名字叫做Daitenku Taro Jurai,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都称他为"耶稣基督"。根据当地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所述,耶稣——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的"救世主"、精神领袖和奇迹的创造者——并非如人们一直所传说的那样死在"髑髅地"(位于耶路撒冷西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在东京六本木正式开幕的国立新美术馆,以约14000平方米的总面积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展览场所,也是日本第5座国立美术馆。其馆址位于都内繁华的高级地段且有地铁站相通连结,下雨天无须担心淋雨,因其将吸引大量参观而成为东京一个崭新的艺术景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已经临近末尾,就像各个领域都在进行世纪性回顾一样,中国艺术也应该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百年命运,以便开启下个世纪。在中国,20世纪一开始就遇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被发现这样一个大事件(发现于1900年5月25日),使这一中国艺术宝库名扬世界。这个开头似乎具有某种预示性,20世纪成了中国艺术大发现的一个世纪。中国一系列古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基本上都在20世纪;这些遗址中所保存的艺术作品向全世界的系统传播,中国艺术以一种比较完整的形象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艺术并肩而立,也都是这个世纪的事情。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大量的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份,筹备一年之久的《探索与发现——中国现代油画展》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国家博物馆开幕,标志着规模空前的中国系列艺术活动“匙——开启当今中国艺术之门”在菲律宾的正式开幕,昭示着中国和菲律宾两国的化交流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许凤仪 《寻根》2008,(2):31-33
本世纪初,为了纪念鉴真东渡成功1250周年,日本一家电视台两次专程来扬州拍摄豆腐制作专题片。他们要我介绍中国豆腐制作历史,以及鉴真和尚东传豆腐制作技艺的情况。因为日本人认为豆腐的根在扬州,日本民众至今还奉扬州鉴真和尚为豆食业“祖师”、“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