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 《大理文化》2001,(4):60-62
剑川石钟山石窟的造像内容,一般认为有四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三为古代外国人像,四是女性生殖崇拜石雕.而石窟中特有的本主造像,却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无疑是全面开展石窟研究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2.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3.
吴棠 《大理文化》2010,(9):82-84
2010年8月19日开始在大理古城文献楼展出的国宝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系近日州人民政府从美国征购回故乡大理的国宝"阿嵯耶观音"。阿嵯耶观音为大理国(宋代)时期造像,青铜鎏金,高45.5厘米,呈站立状。观音造像硕长纤细,形态优美。高髻冠巾,宝冠正中端坐有一阿弥陀小化佛。观音前额有白毫,眉如弯月,秀目微启,双目前视。直鼻,小口薄唇,双唇微  相似文献   

4.
观音信仰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盛传不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观音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自从魏晋时代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便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5.
地藏菩萨,梵名Ksitigarbna.在<地藏十轮轻>中载,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秘,犹如秘藏",故称"地藏".地,即住处之意;藏,即为藏之意.在<大方广十轮经>中又称为"伏藏",即埋藏在地中的宝藏之意.地藏菩萨在佛教中是和文殊师利、普贤、观音并排的四大菩萨之一,文殊显大智、普贤显大行、观音显大悲.  相似文献   

6.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青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在当代大乘佛教造像中得到普遍认同,而大乘佛教经典中尚有白狮子、金狮子之言,却并无青狮子之说,更无"文殊骑青狮子"之界定。这一文化定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似乎忽略这一问题,常以"传说"带过,实为憾事。经研究,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文殊骑狮子"的造像在魏晋及初唐已成规矩,但并不对狮子的毛色作普遍肯定的交代,而"文殊骑青狮子"与南宋抗金英雄姚兴的爱马"青狮子"关系极大。这匹青骢马因忠勇而备受爱戴,南宋以降,在佛教已普遍世俗化的氛围中,人们也将其体色附会于文殊的坐骑,并以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其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8.
博什瓦黑石刻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现属普诗乡),画像面积达440平方米,画幅巨大,刻像众多,以佛教密宗造像为主,有波士涅槃、释迦、观音、四天王、明王、菩萨、佛塔、六人骑马出行图、供养人像、隶书汉字题记等,是迄今摩岩石刻画像中少见的,为地方史、民族史、宗教、艺术等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引起多方面专家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9.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宋刻西方净土变相,规模宏大,图文并美。在我国石窟艺术的同类题材中,风格独特。本文就其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宝顶西方净土变相的内容该画方净土变相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北岩中段,座北向南,刻石面高815、宽2160、深250厘米。1952年,大足县文物保管所将其编为第18号。其造像分正壁和左右壁。正壁分上下两层,其造像佛和菩萨面身向南;佛头布螺髻,袒胸、胸下贴身作僧祗支,外着U领广袖佛袍;菩萨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胸下贴身着僧祗支,外着U领袈裟,观音戴化佛冠,化佛或立或结跏趺坐;大势至戴宝瓶冠…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08,(10):91-91
在英文中,China既指中国,亦指瓷器。此意义的交叠,足以说明中国在世界陶瓷史上的优先地位及陶瓷在中国艺术文化上的代表性。姑且不论商代中期近似瓷器的器物制作,自东汉发明青瓷以来,瓷器历经白瓷、唐三彩的发明和各朝名窑的推衍,迄今至少已1800年历史。在这个漫长的物换星移的长河中,瓷器在形体、釉色、装饰技巧、纹样、烧制程序上的繁异表现,自使其成为美学议论无法泛泛言之的场地。  相似文献   

11.
阿嵯耶观音造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它是最能代表大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收藏界也有着许多忠实的"粉  相似文献   

12.
观音信仰源于印度大乘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随着观音信仰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相关"疑伪经"和各种"观音灵验记"的出现,加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苦难大众把观音菩萨奉为"救世主",致使观音信仰在中国民间广为盛行.唐宋至明清,"变文"、"宝卷"讲唱观音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广泛流布,观音道场、观音庙、观音山、观音洞等纷纷营建,形成了中国化的观音,使其信仰愈演愈烈,至今仍在民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四川省遂宁市利用当地的观音民俗文化资源,打造"西部观音道场",以此突出地方文化旅游特色,即将成为西部文化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的中国陶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内设有“东洋馆”,整个二楼5个展室都陈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其中不少是陶瓷,从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后的陶瓷等,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件中国浙江烧制的“天鸡壶”,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泡茶用壶,其嘴呈鸡头状。中国陶瓷在日本的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据1985年统计,日本全国在近SOO处遗址中发现了中国陶瓷,其中主要有越窑、龙泉窑的青瓷,景德镇的青白瓷、白瓷,建窑天目(黑釉)瓷等。东京、京都、奈良等日本国立博物馆都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宋…  相似文献   

14.
肖伊绯 《寻根》2021,(3):34-40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道理浅显而朴实,是中国民众希求平安、倡导和谐的基本诉求之一.解冤祈福的行为在民间流传已久,往往依附于各类佛教、道教信仰的祈祷形式之中."解冤结"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独立的偶像崇拜,应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佛教经典《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至北宋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解冤结菩萨"信仰,并一度出...  相似文献   

15.
何显耀 《大理文化》2011,(6):103-112
在佛教中,知名度最高、最受世人欢迎和崇敬的神祇莫过于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了。  相似文献   

16.
刘敏 《中华文化论坛》2003,3(4):131-134
传曾为释迦牟尼授记的锭光佛,其造像在犍陀罗地区和中国早期石刻造像中偶有所见之外,在四川地区可谓闻所未闻。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中,有此唯一像龛,其服饰、手印均有别于其他佛像之艺术手法,本拟就其造像特色,兼及锭光佛造像的时代、题材内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考略。  相似文献   

17.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提倡"尽善尽美","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推崇"远、虚、淡、静"的审美情趣.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就此而言,可以说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温玉成 《寻根》2001,(1):56-60
敦煌石窟,据向达先生根据唐碑考证出,由乐尊开凿于公元366年。为什么敦煌最早的造像只有北凉421年~439年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的石窟寺是否一开始就有造像?  相似文献   

20.
禹州善才寺     
正一武则天大周年间,阳翟(今禹州)城西北隅建起了一座寺院,名善才寺。"善才"一词,在古汉语中是用来称呼弹琵琶的艺人或乐师,意为"能手"。而在佛教中,"善才"与"善财"同义,是一佛者的名字"善财童子"。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接受文殊菩萨对"善"的点化,开始了游历参访的生涯。他游历了110个城市,参访了53位善人,求得种种的法门知识,称为"善财五十三参",最后终于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