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舒 《语文天地》2015,(7):54-55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抓住这个字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把握住全诗的行文脉络。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  相似文献   

2.
今天是清明节。想起了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可能是最流行的唐诗之一。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背诵全诗,但大多数人会顺口地诵出这第一句。全诗四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  相似文献   

3.
由于错简漏简,后人未能领会前人使用的省字符号,造成流传至今的《关雎》全诗三章计20句。竹简《关雎》全诗三章计36句,具有匀称、重章、复唱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清明节。想起了唐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可能是最流行的唐诗之一。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背诵全诗,但大多数人会顺口地诵出这第一句。全诗四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者是杜牧,小杜。小杜的诗清丽流畅,很易上口,也很吸引人。诗是四句,每句七字。也有人把这四句另外断句,变成长短句,读起来也通,有起伏,有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用类似的方法,摆脱了一次窘境,也是由一首唐诗而起,那是王之涣的绝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相似文献   

5.
品味《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 ,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 ,即它形式的简洁和意蕴的深广 ,形成了它深沉而明快、含蓄而丰富的特色。全诗不过三节 ,每节不过四句 ,只有第三节作为结束段多了两句 ,而读起来却不觉其短 ,反而窥见到一颗复杂丰富的诗人之心。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以为与诗人巧妙运用了矛盾和暗示的表达技巧有关。下面试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欣赏。先说矛盾艺术的运用。在第一节里 ,诗人突兀而发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还要像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夫那样执着地生活 :“喂马 ,劈柴” ,“关心粮食和蔬菜”。为什么要“从明天起…  相似文献   

6.
没来由的,提笔写志芳时,心中闪过的第一句话竟是“知君用心如明月”。我只知有这么一句.却不知它的出处,便用百度搜了一下.方知是张籍《节妇吟》中的名句。于是,细细地读全诗,又细细地渎全诗的赏析,心中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贾岛于驴背吟“推敲”诗的故事,历来脍灸人口。但全诗的内容是什么?熟悉的人就不是太多了。这是一首访友的五律诗,诗题为《题李凝幽居》。全诗八句,不妨录之于后,试作一些解释。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乌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似文献   

8.
宿建德江[译诗]小船停靠在水气笼罩的江中沙洲, 暮色更增添了我旅途新的忧愁。 放眼远望空旷的原野, 似乎天比树还低, 俯视清澈的江面好像月亮和人更接近。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从他的生平来看,此诗作于科场失意后漫游吴越时期。 总览全诗,首句是点题,是直白的叙述,为进一层的写景抒情奠定了基础。次句正面直说,“客愁新”是全诗的情思所在,三、四句融情于景,借景抒发游子飘零的孤寂心情。整首诗在景与情的融合上十分和谐自然。 孟浩然的诗,淡而富有情致,清而余味无穷。如一杯请茶,越品越有滋味。诚如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评价的那样:“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相似文献   

9.
统编教材小语六年制第九册《古诗二首》选入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诗中的“江清月近人”一句,人教社“教参”(1988年第二版)中解释为“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其中的“近”作“接近”讲。我认为,这首诗中的“近”,应当作“亲密”讲较为贴切。因为,从全诗所表现的意境来看,作者所描写的雾气笼罩的小洲,日暮空旷的原野,天好像比树  相似文献   

1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一首传世最早的五言乐府诗。"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它被采入《宋书.乐志》。可见到了六朝刘宋时,这首产生在东汉(甚或西汉)的朴素的民歌,仍然风靡于民间歌吟者的唇吻之间。一《乐府诗集》收入这首诗时归为"相和曲",于是有论者以为,这是一首一人独唱起头,而后多人轮唱的歌曲。我以为全诗开头三句为独唱歌词,"鱼戏莲叶间",最好重复一下,这就一下子唱出了四句。然后多人分为四组,轮唱"东西南北"四句,每组均有多人齐唱一句——当然应该都是  相似文献   

11.
<正>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朝诗人柳中庸的这首《征人怨》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本诗写了一个戍守边塞的战士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就时记事:年复一  相似文献   

12.
《静夜思》学法指导设计汤建国万安县芙蓉小学一、教材分析《静夜思》这首五言绝句,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诗的前一句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所看到的景色;后一句写诗人由此而引起的思绪。全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课文右侧是一幅和诗的内容紧密配合的插图...  相似文献   

13.
(五) 《诗经·魏风·硕鼠》第一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这里着重研究“爰得我所”一句,这一句又主要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的“爰”字,但它涉及对全诗的理解。 这句诗通常是这样注解的:“爰,乃,於是。所,处所,指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联系前面几句,解释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宝塔诗品美     
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如等腰三角形。这种宝塔形的诗称为“宝塔诗”。  相似文献   

15.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意境的创设中,有一种矛盾意境值得玩味。如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同是写登楼所见,前两句写得明丽多彩,令人神情大悦;而后两句在色调上则显得灰暗低沉,令人感到了秋寒苍老之意。前后两句所创设的意境大相径庭,看上去似乎很不协调。我把这种情形称之为矛盾意境。这种意境,孤立地看,是不够一致的,但通读全诗,我们则又感其恰到好处,妙设天成。《秋登宣城谢跳北楼》是写登楼远眺,怀念谢跳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公元765年.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后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正月出峡.这年秋天,杜甫一家人乘着一叶孤舟,辗转江陵、公安.诗<江汉>即作于此间,标题仅取诗第一句开头二字,近乎无题.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燕 《初中生辅导》2022,(Z2):46-49
<正>一、律诗常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很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时期,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两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相似文献   

19.
此诗构思新巧:①反入正出。题目和各章的第一句从反面强化"不知道一次是什么"。各章第一句后的逗号,用得意蕴丰富:其前后是转折关系--"虽然我过去不知道,但是我现在知道了。"如果用句号,则未能强化"现在知道"。②由实到虚。全诗构建了六个意象,前三实,后三虚--意境越来越高远。  相似文献   

20.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少的是谁?有人依据题目认为是“山东兄弟”, 有人依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认为是作者自己。笔者认为,要彻底弄清“少一人到底少的是谁”这一问题,就要从全诗着眼,一句一字地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