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兰枝 《出版参考》2005,(14):47-48
这是我国新时代教育哲学学科领军学者近二十年潜心研究的力作,也是我国从"教育价值论"视角重构现代教育哲学的开山之作.问世八年,七次重印,影响广泛,已成为该学科的经典学术著作与高校教育专业的首选教育哲学教材.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广告素养教育仍陷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困境.各界人士的呼声虽高,却几乎看不见实质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教育发展"属培根定基之志"以及"昌学"学说,再依靠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需求,对时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制定全新教育体系,这些对我国现实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世人亦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传播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速,有目共睹;但其中隐含的诸多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传播教育就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个.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播学被引入我国,而"传播教育"这个概念大概最早出现在1986年.该年第1期的<国际新闻界>摘译发表了美国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主任理查德·科尔的<美国新闻、大众传播教育的现状>一文.1983年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改为传播系,这可能是国内最早以"传播"命名的系科.此后,新成立的新闻类院系大多冠上"传播"二字.  相似文献   

6.
靳舍 《传媒》2018,(14):89-91
融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但每年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中都存在着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脱离原有专业的现状.这种现状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传媒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则是高校的新闻教育与业界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我国的新闻教育中存在着高校与传媒业间的壁垒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精"与"全"两难的矛盾.本文对融媒体时代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供给侧"思维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出版物作为出版的重要类别,对 "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起到重要作用.虽然我国教育出版"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体仍比较落后.本文梳理了中国教育出版"走出去"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浅析其原因,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中加合作项目来探索教育出版物"走出去"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陈鹤琴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我国幼教奠基人,20世纪40年代初,他提出"活教育"理论,这是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就"活教育"理论对我国近代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名绍均,字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章话集<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诗集<荚存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文集>等.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他编撰了几十种教科书,发表了许多教育论文,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主编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设计师和耕耘者.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发展"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据2004年11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透露,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已达480个①.全国高等新闻教育呈现出老牌新闻院系"锦上添花"、改革开放初就创建的新闻院系"你追我赶"、顶尖级名牌高校新建新闻学院"争先恐后"、各种类型高校创办的新闻传播专业"遍地开花"的新局面②.纵观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推动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发展,离不开领导、带头人和机制三要素.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关注度较高和事关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不少新政策、新举措.如何做好教育新闻的"政策跟进"报道,已成为媒体特别是教育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实现出版与教育的有效对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者按:当前,企业招不到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已成为我国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真实写照,"就业难"正在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关注并渴望获得优秀的人才,然而现实却差强人意.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往往无法成为理想中的"出版人",反倒是非出版专业的毕业生无意中得到出版业相关单位的更多青睐.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我国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建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对我国古代藏书机构、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的"教育与学习"功能进行了阐述,勾勒了"教育与学习"功能首开先河、大力拓展到富有现代精神的一体化的发展轨迹.从而突出了图书馆"教育与学习"功能的作用和意义,论证了这一功能是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两高"作出司法解释,把我国打击"法轮功"的斗争推向彻底胜利的阶段.纵观人类发展史和科学史,邪教现象是20世纪后期一股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的反动思潮的极端表现,并非我国独有.它们所编造的反科学的异端邪说及其广有市场,警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教育的社会职能,并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5.
谈到儿童图书的时候,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往往是教育.基于儿童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儿童阅读通常跟教育紧密结合.如何看待我国儿童图书市场现状?他们喜欢阅读哪些图书,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儿童图书出版者应该如何做,才能满足当前儿童阅读的需要?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儿童教育专家.  相似文献   

16.
丁骋  张威 《中国编辑》2022,(2):45-50
当下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人人都生活在制度场景中,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制度伦理是通过加强治理主体、制度和伦理主体三者的伦理建设,实现道德建设的软硬结合,从而可以为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新视角.从治理主体来看,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须将"党管媒体"的新闻体制制...  相似文献   

17.
郑艳 《北京档案》2017,(12):48-51
"冬学"是我国农村冬闲时间开办的学校,是乡村扫盲和农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共有文盲、半文盲约75万人,其中农民23万人.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 1949年11月,北京市布置郊区冬学工作,开展农民教育.从1949年到1956年,京郊冬学发展为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形成了"村村有冬学,处处读书声"的学习氛围.本文以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冬学档案为依据,对京郊冬学运动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效做一初步梳理,以丰富北京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宋会平 《今传媒》2007,(8):52-53
世界发展进程规律表明,在社会发展序列谱上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是危机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2003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刚好处于这个阶段,因此也有人称我国已进入危机高发期.  相似文献   

19.
1、我国现代报刊事业诞生以来,新闻法规的制订状况怎样? 答:我国的现代报刊事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法规,如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4年民国政府的<报纸条例>和<出版法>、1943年<新闻记者法>等.这些法规包含了禁止"诬诈"、"利用职务欺诈或恐吓之行为"、"攻击他人隐私"、"败坏风俗"等等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条款.  相似文献   

20.
第一,宏阔的观察视野.目前,农村学校出现学生外流、教师不稳、阵地失守几大困局,农村学校呈现整体性萧条.面对这一情势,教育界反映强烈,态度悲观,疑惑、焦虑,成为一种普遍情绪.人们往往把农村学校的迅速萎缩与农村撤点并校布局调整解读为一种因果关系,把农村学校衰落的"罪责"落到城镇化头上.本书作者则是把农村教育的种种变局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观察和考量,认为,农村之所以撤点并校,是因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量减少;农村学校学生的减少与城镇学校学生的增加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种此消彼长格局的形成,完全是城镇化推动的结果.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土地城镇化—劳动力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三个阶段. "民工流"之后必然出现"学生流",学生进城,让"留守儿童"与在城镇务工的父母团聚,消除"半城镇化"给儿童教育带来的种种后遗症,既顺乎民意,合乎人性,也为"人的城镇化"的真正实现铺平了道路.说到底,是城镇化的提速,深刻地改变着并将继续改变中国的城乡社会结构及人口分布格局.正如城市的迅速繁荣与农村的日渐衰落同时发生一样,农村学校的萎缩与城市学校的火爆同样属于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校随人走,学生进城,学校也进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可喜,不是可忧;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乡下孩子进城读书,分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比乡下学校更满意的教育,毕竟是许多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期盼.目前的变化恰恰为这一愿望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