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甲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者的红血球凝结的现象。这一现象当时并没有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但它的存在对病人的生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威胁。兰德斯坦纳对这个问题却非常感兴趣,并开始了认真、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卡尔·兰德斯坦纳,奥地利著名的病理学家,1868年出生于维也纳,1885年考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甲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者的红血球发生凝结的现象。这一现象对病人的生命有着非常危险的威胁,因此引起了兰德斯坦纳的重视,兰德斯坦纳从此开始了对其进行认真而系统的研究工作。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结现象。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  相似文献   

3.
1900年,兰德斯坦纳根据红细胞上抗原结构的差异,发现了3种血型;1902年他的学生发现了第4种血型。这就是说人类血型主要可分为A、B、AB、O4种。1902年,鲍维里和萨通从细胞成熟时的现象发现了与遗传有关的因子(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从而为遗传的...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很多人非常关注人的血型,甚至把血型和性格联系起来。可是你知道,是谁发现了血型吗?1900年,血液学家兰德斯坦纳和他的学生在前人长期探索的基础上,揭开了输血的奥秘。他发现:人血的血浆里含有能起黏合作用的化学物质——凝集素;而红细胞里含有能被黏合的另一种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192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如果按血液中红细胞所含抗原物质来划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输血而频频发生的血液凝集导致病人死亡  相似文献   

6.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医生们正式开始尝试输血。虽然输血挽救了很多伤员的生命,但是由于副作用,死亡的人更多。其中,解决血液凝结问题成了关键。一天,奥地利医学家兰德斯坦纳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语音学中有两个字"腭"与"颚"使用频率非常高,而混用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随便翻开几本语言学著作中的语音部分,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剧作家、小说家威廉·索默赛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中的两个女性角色——思特里克兰德夫人和勃朗什——都与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深刻剖析这两个女性角色,笔者发现主人公所表现的对女性的偏见其实就是毛姆自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或考试中,面对一些问题,答案就在嘴边,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这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这种现象俗称"茶壶里煮饺子",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困惑.因此,研究"舌尖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正确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舌尖现象",对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本文试图从缄默知识视角对"舌尖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的教学策略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两内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就是由雷米欧司提出而由斯坦纳首先证明的闻名全球的“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1840年,德国数学家雷米欧司在给当时的瑞士大数学家斯坦纳的一封信中说到:“几何题在没有证明之前,很难说它是难还是容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初中生都会证.但反过来,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等,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我至今还没想出来.”斯坦纳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但是,直到1844年,斯坦纳才发表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于是,这个问题便以“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而闻名于世.斯坦纳的证明发表后,引起数学界的极大反响.论证这个定理的文章发表在1844年至1864年几乎每一年的各种杂志上.后来,一家数学刊物公开征解,竟然收集并整理出了60多种证法,编成了一本书.直到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月刊还给出了这个定理的研究现状,而且他们又收到2000多封来信,增补了20多种证法,其中包括一个最简单的直接证法.经过几代人一百多年的研究“,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成为数学百花园中最惹人喜爱的名花之一.“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为何魅力无穷?一方面,它是初中教材上的最基本、最常用、最简单的定理之一——“等...  相似文献   

11.
远离"非典"     
今年春夏,我国受到了“非典”病毒的袭击,虽然现在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们仍心有余悸。“非典”到底会流行多久?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新的传染病流行后,会与人类长期共存。如1977年发现的军团菌、埃博拉出血热,1983年发现的艾滋病等,至今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大敌。“非典”也不会例外。引起“非典”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但对任何传染病疫情,只要掌握流行规律、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即使在原因不明,不具备特殊的预防、诊断、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控制其流行,大幅度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卢海兵 《物理教师》2006,27(5):7-68
高原现象是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暂时停顿现象,是思维发展中常见的量变过程,它正反映了思维发展的曲折性和阶段性,出现高原现象并不表明知识技能的掌握已达到生理限度,正相反,高原现象之后,成绩仍会有进步,有时进步还十分明显。因此,研究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正确对待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对搞好物理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本文对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教学对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课件的兴起固然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并不是说所有课都得用上课件。目前,只要是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就少不了课件,好像少了它就成不了优质课。这种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许多评委在评课时几乎也都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与否作为了优质课的必备条件。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不科学,而且会造成教师滥用课件的局面,还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卢峰 《文教资料》2011,(5):32-33
作为翻译理论的经典,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围绕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对乔治.斯坦纳本人、阐释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的依据、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四步骤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阐释了斯坦纳翻译理论四步骤的内涵与外延,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莎作伪造者是18世纪艾尔兰德父子,年仅18岁的小艾尔兰德在收集研究莎士比亚遗物遗作的过程中,出于好奇心,开始伪造一批批所谓的“莎士比亚遗稿”。1795年,他创作出戏剧《沃提金王》,并宣布这是从莎氏的遗稿中发现的。剧的内容是写5世纪时英国一位篡位国王,邀请朱特人帮助他御低外族的入侵,并娶了他们首领亨吉斯特的女儿罗维娜。老艾尔兰德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罗维娜向沃提金敬酒的绘画,从而激起了小艾尔兰德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16.
2月24日,两名刚刚经历过地震的伊朗儿 童,在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扎兰德地区一个红新月 会的帐篷里画画。根据14个月前巴姆大地震的经 验,救灾人员希望让孩子在玩耍中摆脱掉关于地震的 可怕记忆。2月22日清晨发生在扎兰德地区的里氏 6.4级地震迄今已造成至少500人死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职学院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的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基础课不合格现象非常严重,专业课成绩分布相对正常,反映出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课的能力较差,而学习专业课的能力相对较强。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是学校不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在没有找到一种完善的施教与评学的体系之前,用线性插值法来“修善”学生的基础课成绩是一种“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的眼里,大学里的学制一般就是本科四年,专科三年。但是,如果你仔细查阅各高校一年一度的招生计划就会发现,有的本科院校招收的专业学制是五年,有的高职院校招收的专科学制则只有两年。这是怎么回事呢?当你对这些“非常专业”感兴趣时,请注意以下几点“非常提醒”。  相似文献   

19.
"非常时期"论"非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萍 《现代语文》2006,(6):112-113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几方面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形容词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20.
杨丽梅 《考试周刊》2011,(70):36-3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马兰德夫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马兰德夫人,一个是幻象中的,丈夫去世后的马兰德夫人。两个马兰德夫人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现实中的马兰德夫人认同并接受了幻象中的自我,并开始了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幻象终究是幻象,这个以丈夫去世为前提的主体建构过程,与现实相矛盾,马兰德先生并未去世,最终导致了个人与自我的幻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