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现代维吾尔语开首清塞音与浊塞音的嗓音起始时间类型和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汉语普通话送气与不送气清塞音的产出。实验一的结果表明现代维吾尔语的开首清塞音属于弱送气清音,清塞音和浊塞音两个音位范畴在其声学表现中都可以通过两个语音范畴的嗓音起始时间实现。实验二的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学生能够在发音中区分汉语普通话不送气和送气清塞音两种音位范畴并较准确地产出不送气清塞音,而产出的送气清塞音的嗓音起始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范畴感知实验研究雏吾尔族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送气/不送气塞音音位的感知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学习者能够在感知中区分普通话的不送气和送气塞音两种音位范畴,但是区分能力较低。尽管[送气]不是维吾尔语音系中的区别性特征,但是由于维语中的清塞音具有送气变体,因此学习者能够很好地在感知中分辨送气塞音,而对不送气塞音的分辨能力较差,同时他们对这两种范畴的感知受到了母语音系中的清/浊范畴的影响,将汉语普通话中的送气/不送气特征都感知为母语中的清音范畴。  相似文献   

3.
研究考察了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的汉语声调知觉,发现:零起点的韩国和日本留学生的知觉是连续性的,泰国留学生则表现出一定的范畴化特征,但和汉语母语者的知觉模式并不一致;初级水平的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表现出和汉语母语者一致的知觉模式,但在范畴化程度上和母语者存在差别;初级水平的韩国、日本和泰国留学生在知觉的范畴化程度上不存在差别。结果表明零起点学习者汉语声调的范畴化知觉受到母语经验的影响,但音高重音和声调语言的母语经验对声调范畴化知觉能力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范畴感知是塞音感知的重要特征,塞音感知的重要参数是浊音起始时间(VOT),不同的语言可能区分不同的VOT范畴。成人在二语习得时,很容易把二语塞音往母语音位范畴上同化。如果二语与母语塞音区分不同的VOT范畴,就有可能在区分二语音位范畴时产生困难。成人通过各种感知训练的方法来建立新的音位范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训练效果还可以长期保持。近年来有人以感知训练为切入点,开始探讨大脑可塑性以及自上而下的音位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声学信息加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祁文慧 《教育与职业》2006,(36):137-138
培养普通话语音感是普通话教学的关键。语音感主要涉及语音知觉、语音理解和口语生成三个方面,其中语音知觉是基础。普通话语音知觉范畴的培齐首先要克服方言音位范畴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依据实证研究,对6名汉语母语者的汉语塞音和5名法语母语者的法语塞音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汉语、法语塞音的VOT(Voice Onset Time,嗓音起始时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二者相异之处正是造成中国学生法语塞音学习中偏误的原因,这对于法语塞音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使用塞音格局的分析方法,对四位韩国华裔学生的汉语塞音格局进行了考察并与汉语母语者的塞音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华裔学生能够区分并建立明确的送气与不送气范畴;韩国华裔学生所发汉语塞音的位置均分布在标准汉语塞音位置的右上方,其GAP值和VOT值与目标语和母语都有一定的差异,是一个典型的中介语形式;韩国华裔学生对汉语塞音习得的优劣顺序可表述为:不送气>送气,双唇塞音>舌尖塞音>舌根塞音,VOT> GAP.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生在法语学习中,常存在送气清塞音、不送气清塞音和浊塞音方面的语音问题,其中关于辨别不送气清塞音与浊塞音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因为汉法语言本身音位系统的差异,二是因为方言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因为教学上不够重视。因此,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对法语的语音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使用塞音声学格局分析的方法对3名德国学生的德语塞音格局及汉语塞音格局进行了考察,并与汉语母语者的塞音格局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看到,德国学习者能够区分汉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个音位范畴;德国学生的汉语送气塞音发音好于不送气塞音。德国学生的错误发音方式是用母语中的浊音特征替代汉语中的不送气特征;用母语中的较紧、较弱的送气特征替代汉语中的较松、较强的送气特征。文章的结果也基本验证了Best的PAM理论和Flege的SLM理论。通过这些分析也看到,塞音声学格局的分析方法对于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教学是我区教育改革中的一件大事,紧密结合汉语教学推广普通话已成为共识。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普通话与汉语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辅音的听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30名维吾尔族学习者和30名汉族学习者听辨汉语普通话辅音(不包含只出现于音节末的/η/)的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验证了我们通过标记性区分假设作出的有关维吾尔族学习者听辨汉语辅音的难度层级预测。说明维吾尔族学习者听辨汉语辅音音位的难度层级是由维语和汉语的标记性质共同决定的, 这一研究结果对维吾尔族学习者的汉语辅音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2×21×2的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负载句和单字对维汉学习者汉语辅音音素的认知加工速度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句和单字的差异对汉语辅音的听辨结果有显著影响;维族学习者和汉族本族人的听辨结果有显著差异,母语背景的主效应显著。实验结果倾向于支持音段听辨的模糊逻辑模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语音实验、语音听辨和统计分析得出:1)印尼留学生发普通话6个舌尖前/后辅音时,出现的偏误主要有“母语误代”、“目的语相互混淆”、“母语一目的语杂糅”3大类型;2)发音部位的偏误率显著大于发音方法的偏误率,其中,发音部位偏误以偏成母语发音部位(舌叶)为主,发音方法偏误以目的语送气一不送气相互混淆为主;3)元音对舌尖前/后辅音的发音部位偏误有显著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分析了偏误产生的深层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的情绪(emotions)属于不自主控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而说话人表达的态度(attitudes)或者称社会情感(social affects)则是说话人自主控制的。本文通过听辨实验,研究了中国人对普通话19类态度语音的感知特性。实验采用条件受控的语音语料,考察了态度类别、话语长度、听辨人性别这三个因素对态度辨识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态度类别在听感上的混淆模式与聚类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普通话态度语音的辨识率总体上高于机遇水平,其中"陈述"和"失望"的辨识率最高,"自信"的辨识率最低。态度类别的主效应、态度类别与话语长度的交互效应,是影响态度辨识率的主要因素。基于听辨混淆模式进一步做层次聚类分析后发现,19种态度从语音感知上可大体聚类为7组,同组内的态度在认知上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以两名汉语普通话水平为初、中级的泰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声学实验为手段,通过对比分析泰国学生普通话三组塞擦音、擦音与中国发音人之间的差异,寻找泰国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语音方面的偏误和障碍,最后针对这些偏误和障碍提出教学对策。经过实验分析发现,泰国留学生在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时长、声母时长方面与中国发音人存在差异;另外,泰国学生在发这三组音时,舌位均较前。  相似文献   

16.
两个实验采用联结学习范式,分别探讨知觉类别和语义类别材料中,类别感知对特征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即使是在联结学习范式中,当学习者感知学习材料存在类别时,不仅关注可以有效预测结果的特征,也会关注类别中的其他特征.同时,在知觉类别和语义类别材科中都发现了相同的结果.本实验结果说明,当学习者感知学习材料中存在类别时,即使是在联结学习范式中,学习者也会像类别学习范式中一样,学习额外特征,支持对存在类别的感知,是影响学习者特征学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的汉语三声辨别及区别实验表明:前者的辨别感知为半范畴性感知,后者则为非范畴性感知,而且其对音高变化的绝对值更为敏感。在汉语教学中,应培养维吾尔族学生的声调范畴意识,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训练学生对声调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EPG的研究基础上,对[n,l,,s,th,t,h,,j]等电子假腭能够完整记录到的蒙古语(标准音)辅音的发音特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蒙古语辅音在词中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舌位活动空间。在词首,辅音的舌位活动空间最小,即离散度小,音位变体分布最集中;在词末辅音,辅音的舌位活动空间最大,音位变体的分布最分散。在词中辅音里,音节首辅音比音节末辅音更能抗拒协同发音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沙特阿拉伯学生在学习汉语初级阶段常出现一些语音偏误,这种偏误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且具有别于其他国别留学生语音偏误的特殊性。由于篇幅所限,文章仅选取了沙特阿拉伯学生的汉语辅音偏误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语音测试,测试分为听辨和朗读汉语辅音两个方面。根据测试结果,文章主要从学生母语即阿拉伯语对其习得汉语辅音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针对沙特阿拉伯学生汉语辅音教学的建议。以期对来自阿拉伯国家、母语为阿拉伯语的留学生的语音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的语音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之一。然而,语言学家们对感知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句法层面。很少有人从概念范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文章以原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感知概念的生成,感知概念的原型与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扩展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句法层面中各种感知结构的生成,及其表达的各种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