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萍  胡婵 《考试周刊》2014,(65):13-14
女性主义要求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与提升,培养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的女性读者。赛珍珠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为英文的译者,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女性译者,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其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的英译活动经久不衰,离现代最近的两个译本沙博理译本和登特·杨父子译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译本。但是沙博理和登氏父子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本文将就这两部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学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26-129
译者背景对文化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调和性、翻译的策略性和翻译的过程性。以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两个译本为例,译者文化背景对其书名、文化负载词、人物绰号等翻译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此后中外译家逐渐将视角从翻译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到文化层面,译者主体性问题和文化身份问题自然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总是受到文化身份的影响.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和翻译目的,将最终决定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徐子晏 《英语广场》2022,(22):42-44
《生死疲劳》这部讲述中国农民与土地50年变迁史的作品被葛浩文翻译成英文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名作。葛浩文译本中民谣、歇后语、俗语等民俗文化的翻译更是传神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分析译本实例,探讨葛浩文在处理民俗文化时使用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18,(5):64-69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还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推动我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雅克·达斯(Jacques Dars)的法译本《水浒传》在法国取得了重大影响,成功地在法语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分析法译本《水浒传》中的俗语翻译实例,探讨译者面对中法文化差异,如何在忠实于汉语文本的同时,成功地把俗语背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法语读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水浒传》的两个英译版本为语料,借助语用翻译的理论,对其中的自我称谓语的翻译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在翻译自我称谓语的时候要在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语言文化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梁永华 《海外英语》2012,(4):149-150,183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之一。翻译中的杂合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必然产物,在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间发挥着积极作用。该文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这一典型的杂合文本为例,分析其杂合的本质,认为赛译本反映出了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译文具有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质。在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背景下,其翻译实践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周鹏飞 《海外英语》2011,(3):156-158
后殖民翻译理论认为,存在权力差异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总是不平衡的,总是存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翻译既可以充当着强势文化侵略弱势文化的帮凶角色,也可以成为消解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力量。翻译中的杂合是不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沙博理作为一名出生于纽约并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翻译家,其《水浒传》译本在面对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时,采用了异化为主,以归化、简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成功地使译文具有目标读者熟悉的语言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原文本中汉语的特征,使两种文化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这一巧妙的翻译手法对中外交流,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论术语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内在意蕴的多义性、结构形式的复合性以及理论形态的嬗递承传性;通过对"意""象""境""意象""意境"几个关键术语进行辨析和梳理,并对其英译进行探讨,提出基于传统文论术语民族文化特征的相应译介策略:圆融变通、整体关照、妥协与补偿。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与政治-- 梁启超翻译活动中的"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张德让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39-144,153
政治思想的变化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的翻译活动表现出"善变"的特点,但众多的变化都是为政治服务,受政治支配.梁的翻译活动在"善变"的表象下有政治影响的"不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翻译,尤其是学翻译,是一项跨化交际活动,其复杂性、我性和模糊性是其它任何一门人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引起无休止的是是非非之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传统翻译对“信”(忠实)的追求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已成为不攻自破的神话,所谓的“化境”也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林译小说中“删节原作”和“增补原作”的现象不止是翻译问题的一个特殊个案,它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向化多元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对《三国演义》研究的成果颇丰。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有理由关注、研究日本学者的成果。立足文化语言学,通过个案,从中日对比角度,揭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探讨译者在翻译汉语称呼语这一民族文化词汇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出版的文艺期刊近百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翻译活动。文艺期刊与翻译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前者是推动翻译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后者则是维持前者生存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化缺省的存在妨碍了跨文化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对之进行重构,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语义连贯,从而更好的理解原语作品的内涵,了解异域文化.本文以《红楼梦》为例,归纳和说明杨宪益、戴乃迭两位译者针对文本中的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并对此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7.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近几年来对于中国事物的翻译主要采取译、补结合的策略,兼用逐字直译,很少单独使用音译和意译。这种翻译策略的选取受制于杂志的观点及撰稿人的写作态度,并影响着外国读者对我国事物的认知,同时对于国内读者和学人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金融英语是英语的分支语体。在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于2005年2月递交美国国会的货币政策报告(简称货币政策报告)等进行全文汉译过程中,结合翻译理论,探讨了金融英语文本词汇的英汉理解与翻译的语境解译、术语翻译和规避疏忽等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