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政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这一政策是中国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尽管存在缺陷,但是这一政策仍然是需要长期执行的。  相似文献   

2.
<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中期,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当时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客观分析其内容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对于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也将有所裨益。一、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教育政策中的观点、结构和实践在不同时间地点间的快速转移,这一跨越时空的复杂交互进程最终会导致全球教育政策的趋同与标准化。随着中国教育政策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教育政策转移成为中国教育管理领域的崭新话题。本文从教育政策转移的概念辨析、分析层次、理论框架的构建入手,尝试解构这一重要进程的现实复杂性,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继续实行"三三制"政策.直到战略决战阶段到来时,才终止执行这一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政策,对于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又具有不同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若干特点,因而呈现出曲折和复杂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中,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重点、难点,好多同学在理解这一政策时有一些欠缺。为此笔者试从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主要表现、发展历程,中国封建王朝采用该政策的原因及如何评价这一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就教方家,得释疑惑,以求共鸣。  相似文献   

6.
“攘外必先安内”是“9·18”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从“9·18”至西安事变,这一“基本国策”被贯彻执行达5年之久,对中国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这一政策,探讨南京政府确立这一政策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剖析、评述这一政策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估价国民党该段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拟对此作一初  相似文献   

7.
“大陆政策”是本统治集团制定的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侵略政策,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总方针。这一知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多次出现,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它又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的体系问题 ,是教育政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国家教育改革中所必须要明确的问题。笔者想就这一问题谈一些个人认识 ,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同志和教育决策部门参考。一所谓国家教育政策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 ,它包括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的教育政策。哪些政策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需要的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 ,简单的做法是借用一般政策的分类方法 ,将教育政策分成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三部分。1教育的总政策指的是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政策规范和教育方针 ;基本政策指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相似文献   

9.
以文本分析或话语分析的手法切入政策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政策研究领域的一种常用方法。政策文本分析是理解中国开放大学政策的基本手段,也是促进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政策研究和政策执行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21日,教育部连续签发三个重要批复: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以及同意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分别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的批复。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文本集中展示了国家教育部门对新型大学建设目标的总体设计,包括建设路径和发展策略的整体设定,对中国开放大学在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等方面给予了指导性定位。概括地说,就是回答了中国开放大学该由谁来办、怎么办、办成什么样的政策问题。这是中国开放大学建设的政策依据和行动纲领,只有准确把握政策目标和行动线路,才能有效推进中国开放大学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对美国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但由于它在这一地区实力和利益有限,这些反应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看出,美国对日行动的底线是不突破和平的、外交的框架,美国对华实行的是不诉诸武力的门户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创新路径的视角,教育政策创新分为教育政策调整、教育政策终结和教育政策移植三种模式。当前,我国教育政策创新模式存在部分教育政策前瞻性不够、教育政策终结不及时以及教育政策移植重移轻植等问题。推进我国教育政策创新,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政策,及时终结该废止的教育政策,重视教育政策移植环境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方针的形态变化与教育本性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教育方针依据的“从上至下”的思想哲学及思维模式,使教育中的政治性趋向与教育的普遍公共性内涵形成内在的冲突,使教育方针被教条化和神圣化,成为不容置疑、不许讨论的精神戒律,从而抑制教师及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教育思想创造空间,影响教育本真目的的实现。而改变教育方针“从上至下”的思维方式,使其进入从教者的内心及现实生活世界,成为他们心所系、情所寄、思所聚、神所往、自愿依据和遵循的行为准则,似乎是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地政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耕地变化受到诸如经济、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中国,政策影响的痕迹更为明显。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耕地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中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同时,领导决策、个人意志以及特殊政治事件等对耕地变化也有非常明显的改变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走入市场经济时代,耕地表象上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向收益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事实上,是国家制定的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城市发展政策,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进而决定和推动着耕地改变的方向及速度。同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国家通过一些保护性的法律或法规维持耕地不被过度改变。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秦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在文字考释,文字编的撰集,文字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缺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后设伦理学对教育政策伦理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政策伦理在其含义理解、规范内容、与道德规范的关系、伦理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取向上在教育政策改革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上述教育政策伦理局限性几方面的分析,是按照先明确教育政策伦理是什么,再分析教育政策伦理的作用是什么,进而追问这种作用产生的原因这样的一种逻辑而展开的。研究教育政策伦理的局限性可以使人们在研究和运用教育政策伦理时,准确全面地把握教育政策伦理,全面发挥教育政策的作用,克服教育政策伦理所带来的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发展与改革与民国后期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并在政策制定、实施与变迁中体现和遵循着其特有的历史规律,回眸民国,以期总结得出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抗战政策发生一定转向,限制共产党的发展和继续抗战,成为这一时期既相矛盾又相交织的两个主题。了解抗战前后国共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战时限制与反限制等方面的情况,对国民党防共限共之因果关系及其运作经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执行监督是保证既定政策目标得以实现以防止政策执行偏差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监督体制仍不完善,仍受多重因素制约而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功能。因此,可以从提高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和素质;增强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构建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络;完善公共政策执行监督的制度保障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关国“睦邻政策”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研究的相当深入了,而且多数是把它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拉美政策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实际上“睦邻政策”并不是从罗斯福上任时才开始的,在他之前早期“睦邻政策”就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