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SCI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之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CI、SSCI等索引工具与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学术界对于作为索引工具的SCI、SSCI等系统成为评价指标的做法,一直持慎重的态度。本文分析了SSCI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原因,指出了其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从如何对待西方的现代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以及学术的目的与学术评价的目的三个维度反思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基本问题,以期建立一个符合中国自身学术发展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改革措施频出,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当前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研究多着力于评价方法的改进,学术评价异化的表现等探讨,鲜有对其产生原因的系统探讨。而现行评价体系的异化严重阻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文章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维度对人文社会科学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科研资源分配模式、根据高校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评价模式及开展分类评价、完善学术共同体等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依赖于学术共同体,所谓的学术共同体指的是拥有某种共同的学术范式、旨趣的学术同仁(学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派,缺乏共识,形成学术共同体的条件和群体意识还不完全具备.学术共同体的缺失是学术期刊之学术评价功能异化的重要原因:原初的、根本性的学术传播功能被忽视,而后来演化出来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校的学术反思与学术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美国高教界对美国高校中存在的学术评价日益窄化和教师奖励制度越来越片面的倾向进行了深刻反思。尤其是博耶在 90年代初发表的两篇文献 ,提出了包括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种形式在内的新学术观 ,并构建了包括学者的品质、学术工作的标准、学术证明和过程的可靠性四条原则的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博耶的新学术观拓展了学术概念的内涵 ,涵盖了现代大学日益丰富的使命。他提出的学术评价四原则 ,对于纠正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中普遍存在的简单化、公式化、数字化倾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09,25(4):24-24
针对近段时间以来接连出现的学术不端事件,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叶继元表示,人们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质量评价时,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在于评价的粗略化倾向严重,这应当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6.
近日,历时三年完成的我国首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正式实施,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这是我国首部“学术宪章”.  相似文献   

7.
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学术评价机制的科学、公正和客观,对于鼓励学术创新、激发内在潜质、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认识这类学科学术评价的特点和难点,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以法为据的评价程序和以质量为指向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术人不是普通人,要成为学术人并不容易,需要一次涅粲。在学术真理的立场上,学术的力量来自于学术活动本身,如果缩小到以论文或论著为主要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则这种力量应出自于论文(著)的构架、逻辑、理论和方法。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基于“实用”的考虑,学术已使人异化。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部具有独立实体性质的35个研究所(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竞优评估指标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通过从被评价对象网站获取直接数据,应用SPSS、EXCEL、Matlab等软件工具,综合计算各项指标得分,得出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围绕大学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学术评价制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学术评价制度运行所面临的三个矛盾,即学科之间的矛盾、竞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术自由与行政干预之间的矛盾。设计学术评价制度时要遵循专业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原则,树立教师本位、学术自由、教师发展的理念,完善学术信用的审查制度、质量的评判制度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制度。  相似文献   

12.
量化式评价曾经对推动中国的学术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量化自然地导致了“重 量轻质”现象,而这种现象渐渐从隐患演化成学术功利化。功利化是对学术的一种异化,是中国学术 评价改革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学术功利化的危害,分析了开展学术评价的必要性和量化式评价的意 义及局限;探讨了我国学术评价的标准和去除量化式评价导致功利化的改革途径。指出必须充分发 挥学术共同体的主体作用,依靠个人学术诚信和同行评价来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确保评价程序 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要引导学人以学为道、学以求真,为学术创新尽心尽力,为公正的学术评价尽 心尽力。学界身体力行、做到这些是破解学术评价难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3.
卢盈 《江苏高教》2020,(11):9-17
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逻辑上、时间上以及方式上的冲突。论文发表的级别、课题项目级别、人才称号级别、年度考核的量化模式都在逐渐成为衡量学者学术贡献的重要指标,同样也在成为促使或抑制学术人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和"砝码",学术成果的数量和"级别"构成了学术系统中的"差序格局"。建立良性的学术秩序则需要打破以物化逻辑为基础而形成的"差序格局",通过增设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规范学术期刊的各项制度,推行基于"学术代表作"为基础的同行评议制度,并加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减少学术共同体中"特殊主义"因素的干扰,在学术评价制度与学术阶层流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社会科学评价依次出现过政治导向、学术导向、学术形式和学术内容四种评价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始终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实践证明,社会科学要健康发展,需要对其评价坚守客观性与价值性、实践性与方向性、政治性与学术性、严肃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新时代社会科学评价要更好发挥导向作用与激励作用,坚持辩证统一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有效融合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坚决纠正模糊认识与不端行为,积极建构评价生态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科学报的学术质量评价对学报的整体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单纯地依赖量,引量,影响因子等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未免有失偏颇,应组建各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把各学科专家的意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完善量化评价体系,把学报发稿量,稿件来源广度,论获奖情况纳入到定量评价体系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把读的反馈意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建立一个全面,公允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由于理工科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理工科学术评价机制发展得较为成熟,而哲学社会科学一直以来居于从属地位,因此存在着以理工科学术评价的标准来裁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的现象。要形成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就必须在尊重学科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主体,完善评价方法,规范评价程序,健全评价规则,促进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0-2004年五年间电影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从发文和被引两个方面考察电影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机构、论著和作者等情况,以期了解电影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为电影学研究、各机构的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学术评价:美国高校的反思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术评价政策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其变化大体表现为初步发展期、恢复调整期、彷徨变革期和完善挺进期四个阶段,呈现出从单一标准到多元分类、从行政主导到多元主体、从不完善到规范有序的变迁特征,极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领域的蓬勃发展。然而,实践中仍存在评价标准简单化、同行评议形式化、反馈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新时代学术评价政策仍需注重学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多元评价,秉承程序公正,促进评价理念的科学化、评价标准的分类化、评价主体的专业化与评价制度的法治化,从而切实保证评价活动的公正、精准与高效,推进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年。理论创新硕果累累,学术研究新论迭出。记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切实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光明日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合作,以“社会关心学术,学术走向社会,推动学术创新”为宗旨,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评议等几上几下的评选过程,最终评出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具体如下:热点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研究交汇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