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研究。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呈平稳上升且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创新驱动水平低于绿色发展水平;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属于濒临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性和显著的β收敛趋势。研究发现推动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对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互动、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泰 《资源科学》2016,38(2):364-376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要求,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知识协同,对于推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展开主体分析、政策分析、空间分析及生态分析,并研究了知识协同的流程和机制。[结果/结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知识协同基础,能够通过构建良好的知识协同机制有效驱动创新。  相似文献   

4.
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创新要素跨城自由流动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意。基于2001—2020年绿色专利城际转让数据,文章分析了长三角绿色技术跨城流动演化特征,并从整体发展、绿色技术集聚和绿色技术扩散3个层面探讨了绿色技术跨城流动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程度。文章发现,长三角绿色技术流动是由沪苏锡常镇宁城市带和环杭州湾城市群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为核心的承载空间,北京、天津和珠三角地区不仅是长三角绿色技术对外销售的主要承接地,也是长三角绿色技术对外需求的主要供应地;同时,绿色技术跨城流动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在整体层面和绿色技术销售层面已经实现,但在绿色技术供应链上快速衰退。文章系统论述了要素流动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进程,提出加速长三角绿色技术流动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省域-市域-区县域”空间尺度入手,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剖析长三角不同尺度数字创新分布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并利用QAP方法对不同尺度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数字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与都市圈正在成为数字创新活动及网络的主要空间表现形式;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数字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各地应当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通过引进数字人才、改善公共交通与数字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进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鹤  孙红雪 《软科学》2020,34(2):72-79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如何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区域合作机制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促进了长三角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原位城市要大于新进城市。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市场整合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促进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进口贸易的福利效应和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置于统一框架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中间品进口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对于区域空间创新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各城市的创新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不同城市群中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呈现东部高于西部,沿海强于内陆的空间格局。中间品进口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具有正空间相关性,即本地所从进口产品中吸收的技术能够促进周围地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的中间产品,零配件的进口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和负向的间接效应,半成品进口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和正向的间接效应。相比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充分利用进口中间品带动本地及周围地区创新。合理的利用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有助于加快形成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性、创新联系边界效应的理论机制,将传统β收敛模型和Barro公式的边界效应模型拓展成空间计量模型,展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边界效应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创新能力趋于收敛,创新联系趋于紧密,创新一体化态势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的省际边界效应表现为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创新联系的核心-边缘边界效应则表现为显著的屏蔽效应,且屏蔽效应呈现减弱态势。(3)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联系发挥着正向作用,且能够提高省际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削弱核心-边缘城市边界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李琳  张佳 《软科学》2016,(11):48-53
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估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运用锡尔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间以及三大城市群内部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特征及构成。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异有所缩小,2004~2010年总体差异缩小受益于三大城市群间差异缩小,2011~2013年总体差异缩小趋缓受制于城市群内部差异扩大;近10年三大城市群间差异呈缩小之势,长三角与中三角、泛成渝的差异明显改善;近10年三大城市群内部差异持续扩大,政府绿色政策支撑和工业绿色增长度的差异扩大引起城市群内部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泰尔(Theil)指数二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法,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2005—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群创新产出的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且区域内部异质性作用明显;(2)城市群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的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冷南热,西冷东热"的空间关联特征;(3)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长三角创新产出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江西省城乡区域快速和谐发展,根据城市群战略对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对江西省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讨论了"珠三角"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江西城市群构建的巨大推进作用,提出了江西省城市群空间格局构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长三角区域战略支持,如何更好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深化的关键。立足于长三角城市群内六大核心城市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部分关键指标之间的绝对量差距,利用首位度来测度核心城市在都市圈内的经济影响程度,进一步比较了六大核心城市差距。最后,在分析和总结区域间城市增长效应差异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研发展对经济进步和国家创新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对区域科研竞争力展开评价研究能够丰富理论研究并指引相关实践。以十四五规划中位列“优化提升”范畴的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对城市群整体及其区域内的各省份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城市群科研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呈现为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的格局;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区域内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京津冀在五大城市群中区域内科研竞争力差异最为显著;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二者科研竞争力评价表现虽居五大城市群的下游,其区域内各省份科研竞争力整体实力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先行区,明确其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打造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政府干预为研究视角,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Tobit模型以政府干预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上海、宁波、苏州、杭州、南京的效率值排在前5位,但是城市群内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差异悬殊,区域空间格局极不平衡,其中政府干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均对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建议长三角各地政府围绕从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至产出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并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许瑶  纪建悦  许玉洁 《资源科学》2020,42(11):2158-2169
提高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是实现海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究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及成因,对养殖海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10个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进行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空间非均衡性及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对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平均利用效率为69.85%,且利用效率在时序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重心呈现出“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的变化格局,南部沿海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整体上有所提升。③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主要包括养殖人员培训水平、推广机构密度、推广人员学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据此,从深挖低效率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潜力、制定地方特色的养殖海域开发利用政策、完善海水养殖推广体系三方面提出改善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测度对象,以2007—2017年各个城市的专利授权数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通过测算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构建莫兰散点图的方式,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创新能力。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创新能力提升较快,虽然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绝对差距依然较大,但相对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各个城市创新产出的集中性逐渐下降,创新正在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创新产出的高增长型城市大致呈现"幺"字形,高创新能力的城市正在不断涌现;在省级层面,上海、江苏的整体创新能力较强,浙江省内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安徽总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探析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态势并识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领先国家的差距,指导未来建设和研究。[方法/过程] 以2003-2018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数据完整的150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表等分析方法探析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态势;选取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作为标杆,针对每项指标数据进行对标分析。[结果/结论]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在线信息服务为重心、在线交互服务为重心、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等三个阶段,目前正全力推进面向场景应用的电子化连接和大数据分析;我国应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跨层级、跨部门及政府与社会整合,全面推动各领域的场景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