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博作为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由于信息量大、传播更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政府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热度进行明确界定与度量,之后通过划分状态空间、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开展舆情热度趋势预测等步骤建立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政府负面网络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2013年度的舆情热点事件“延安城管暴力执法”进行舆情热度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政府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危机公关活动、合理引导舆情事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分析网民负面情绪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政府正确引导网民负面情绪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情绪感染为视角,基于SIR经典传染病模型并结合“群体极化”“媒体放大”及“政府疏导”对情绪演化过程的作用构建S2IR负面情绪演化模型;基于S2IR模型分析网民负面情绪演化的影响因素;根据S2IR负面情绪演化模型及其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负面情绪引导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通过模拟仿真表明,在“接触率”“传染率”“康复率”中,对网民负面情绪起关键影响作用的因素是话题敏感度、新型意见领袖、群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政府为降低舆情热度的负面作用,需要对舆情热度进行监控,而监控成本也不能忽视。根据优化理论,研究了政府对舆情热度的最优监控问题。政府的目标是在相关参数与初始条件下,最小化舆情热度的负面作用与监控成本之和,参数包括贴现系数与传播系数。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出了不同情形下的舆情热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政府的最优投入。如果贴现系数较大,政府可以把舆论热度控制在一定水平,没必要完全消除;如果传播系数较大,政府必须尽力使舆情热度控制在零水平。  相似文献   

4.
根据舆情传播不同阶段的特征引入演化博弈理论,分别针对成长期和蔓延、爆发期两个阶段的企业和微博用户建模并得到进化稳定策略。分析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下偏好不同企业的策略选择,用"大众DSG变速器故障"事件作为案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为企业应对负面舆情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日益加剧。研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动力学机理,科学地把握网民情绪演化规律对塑造健康的舆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网民情绪演化为主线,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系统动力学模型,从情绪唤醒、情绪干扰、情绪疏解三个维度并结合“女子实名举报前婆婆吃空饷”案例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仿真研究。【结果/结论】通过仿真结果分析,网民的媒介素养、认知水平;媒介的议程设置、平台监管力度;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回应速度等因素对群体极化的影响程度更为重要,并以此为群体极化的治理工作提供相应对策。【创新/局限】以情绪演化视角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结构化系统性研究。局限在于数据的量化处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系统因素的选取还需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的次生衍生危害,而且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的突发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备受学者们关注。互联网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使信息传播更迅速,也使事件影响力剧增。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明确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理,为政府舆情控制、引导、以及预案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仅依靠高校力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是破解高校舆情治理难题的可行路径。政府、高校、社会媒体和网民等主体由于各自资源优势的不同,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所具备的优势也有所不同。文章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构成,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各治理主体的优势,明确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月  张涛 《情报探索》2022,(4):100-106
[目的/意义]旨在为突发事件下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针对突发事件下网民负面情绪演化进行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从个人心理、社会传播和负面情绪治理三个方面,探讨影响因素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出突发事件下网民负面情绪演化模型,并以某季酒店突发安全事件为例,分析网民负面情绪演化激励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平台型企业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共创的重要模式,企业的竞争正在演变成生态系统的竞争,与此同时平台企业治理也面临隐性知识溢出、个人隐私泄露等新的问题.双边关系视角下的信任治理策略并不能完全适应平台生态系统中多边关系的情境.基于多案例探讨了平台型企业的多边互信机制,构建了平台生态系统中信任障碍的原因、过程和治理策略的影响模...  相似文献   

10.
11.
12.
李明 《现代情报》2023,(1):131-140
[目的/意义]短视频的日益普及与应用给网民的沟通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短视频网络舆情甚嚣尘上,给网络舆情导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方法/过程]在对短视频网络舆情相关主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Vensim PLE软件构建包含网民、短视频平台和政府3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进行仿真分析,进而采用过程追踪法对短视频网络舆情导控的因果机制进行分析,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结果/结论]结果发现,短视频网络舆情受导控需求、主体参与和协同机制的共同影响,可分别从制定导控预案、强化融媒体矩阵建设、加强主体间的有效协同等方面实现短视频网络舆情的科学导控。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到绝对的主导地位,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公众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变革了网络舆情的发展环境,对于网路舆情演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下网络舆情的动态演化与传统网络下舆情的动态演化相比的特点,分析了移动网络下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移动网络下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提出了移动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制定舆情引导策略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构建微博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对求得的舆情热度趋势值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趋势预测模型。以新浪微博为例,选取"MERS病毒卫生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预测该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发展趋势,从而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突发传染病舆情热度趋势,进而为舆情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张琳  陈荔 《情报科学》2022,40(11):49-55
【目的/意义】为识别微博中多个舆情话题的交互传播规律从而使干预决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提出一种多主体干预的微博舆情话题交互传播模型。【方法/过程】该模型融入网络媒体和政府的多重干预,考虑了多个舆情话题不平等竞争的特性,并可从交互传播的整体视角来分析干预措施的作用。【结果/结论】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微博平台中多个舆情话题的交互传播演化趋势;话题交互传播过程中,多主体干预下的舆情治理效果更好;制定干预决策不能仅关注单一舆情话题,而应综合考虑多个舆情话题及其交互关系。【创新/局限】文章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多主体干预下的微博舆情话题交互传播过程进行探究,为微博平台监管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研究可以结合相关实例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意义】利用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信息创造价值的同时,明确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点,抑制负面舆情的传播与扩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及之间的博弈关系,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提出了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博弈模型的平衡点及主体行为稳定策略的均衡条件,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三个策略均衡点,并基于仿真实验及分析结果提出政府管控在线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传播的三个关键点及应对策略。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研究,可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向江燕 《情报探索》2015,(2):123-127,132
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网络舆情事件演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从事件本身、媒体、政府和网民4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出发,通过Ven Sim PLE软件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过程进行建模与仿真。结果表明,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媒体的引导作用和政府作用都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卢超  王璇璇  周迪  王倩倩 《预测》2023,(2):16-24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在利用数据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存在数据滥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涵盖平台企业、用户和政府在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平台企业数据滥用行为的治理机制,并通过MATLAB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平台企业滥用用户数据获得的额外规模报酬的增大对平台企业数据滥用行为的治理具有双重影响;(2)用户举报公正度对平台企业数据滥用行为的治理具有正向促进作用;(3)政府的奖惩机制对平台企业和用户具有相反的作用机理。本文对数据要素市场和平台治理研究有较好的理论贡献,并为平台企业数据滥用行为的治理提供实践参考,有助于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的设计与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