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为此,本文拟谈谈融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四个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2.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加强体验,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本文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学生的参与等几方面,谈了一些激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的"荣辱观"教育,应努力做到"四融入":融入新课的导语,融入学生的思考,融入文本的情境,融入课外的活动。以此实现品德与社会课"让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李军 《山东教育》2007,(4):47-47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主动性差,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就应做到“兴趣先导,教学跟上,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9.
张彬 《教师》2010,(27):13-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就会感受到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有味无痕、有心无痕、有师无痕、有爱无痕。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时尚之风吹进了校园,“泡网”、“QQ”、“黑客”等一大堆新名词扑面而来。面对天真的“酷”男“酷”女们,教师们一夜之间好像都变得不知所措,课程改革后如何把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师们都陷入了茫然。作为教师,我想我们何不换位思考,也从时尚的角度出发,将网络与课堂教学进行“嫁接”,让《品德与社会》课堂也“酷”起来。笔者本人对此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网络课堂,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社会,很多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比较肤浅。有的学生很崇拜“黑客…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主动性差,要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就应做到“兴趣先导,教学跟上,寓教于乐”,这种教学形式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活”字。那么,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进行社会课教学时,要以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育人活动为载体,以全面发展的人生观评价学生,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笔者以为社会课教学应注重“四性”。一、明确综合性1、内容上的综合性社会课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以及法律常识等知识。以社会常识为线索,通过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的顺序,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认识范围。2、教学目标的综合性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  相似文献   

14.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表面看起来气氛活跃,对答如流,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深入思考。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造参与条件和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教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要集思广益,勇于探索,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多年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探索出“情、读、讲、忆、记、练”6种的教学方式,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应试教育下,所框定的"教——背——考"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导致很多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操作,缺少生命个体感悟体验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深思:怎样在现有条件  相似文献   

19.
近期,我布置了六年级学生调查我们村镇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水源情况;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先进事例。上课伊始,我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以往我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是马马虎虎,就是敷衍了事。可这次却截然不同,同学们了解到村镇居民们还是很节约用水的,平时除了做饭、洗衣服之类的必用水之外,很少有浪费水的现象。在农业用水上,人们更是省了又省。只有当农田大面积干旱时,人们才会引水灌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