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相似文献   

2.
转型社会要求民众要有相应的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唤醒和培育与教育分不开。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公民教育的内容须有明确界定,勿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公德教育混为一谈。公民教育的展开,并不单单是教育本身能解决的,还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和保证,亦要有政府和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王彬 《华章》2007,(3):33-33
现代社会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公民"基础上的社会,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公民教育的概念和我国公民教育的不足,探讨公民教育的准确定位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变化.文章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实际与社会需要,运用有关理论,论述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公民及公民教育是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的产物.公民教育是社会现代性的表征之一,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度.在我国,公民教育对现阶段和谐社会发展、社会民主环境营造及公平体系保障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与公民身份都是源于西方的历史性概念.我国历史上出现的“臣民”、“国民”和“人民”是公民身份的异化表现,都忽略了公民“个体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公民”的身份诉求显得愈加重要.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当下中国应倡导公民即“个体公民”,公民教育即“个体公民教育”.个体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优先下的权责统一为核心,以底线伦理为取向.它的内容大概包括主体教育、权利教育、责任教育、协商教育.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础工程。"公民"概念的界定和在比较视野中追踪公民教育历史,可为研究公民教育的近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探明应然路径,即教育观念从"百姓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向,教育目的 (尤其是义务教育)向培养"公民"转向,道德教育向培养"公民素养"转向,实践课程改革向融合型课程形态转向,最终为民主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美国,公民教育是指民主社会中关于自治政府的教育,旨在培养知情的、有效的和负责任的公民.美国人认为,民主社会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美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理论研究的策源地,其公民教育不仅对美国本土,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公民教育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介绍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内涵.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公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却在下降,公民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公民教育应注重权利义务观教育、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通过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月25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表了题为《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白皮书.白皮书根据过去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提出了改革建议,提出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并制定政策保证学校领导和教师有机会接受公民教育的相关培训,尤其强调要在公民教育中增加尊重多样性教育的内容,以促进社会朝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英国公民教育作为国家课程,从2002年9月起,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科目。其教育目标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潜能;其中,道德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熟人社会必须走向现代公民社会,熟人道德必须提升到以民主、平等为基点的公民道德。公民道德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公民人格的养成;社会私德与公德的和谐接轨;法治国家构建的基础;社会公共精神的养成;促进国际理解和世界和谐等方面。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当前需要注意在国家政策法律层面构建公平正义,建立国家道德荣誉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道德维护保险措施,重视推进健康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5.
In the absence of a dedicated subject for teaching general religious education, the inclusion of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as a new subject within the first Federal Australian Curriculum provid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eaching the religious within Australian schools. The curriculum for Civics and Citizenship requires students to learn that Australia is both a secular nation and a multi-faith society, and to understand religions practised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 The term ‘secular’ and the need for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Australia’s contemporary multi-faith society raise some significant issues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looking to implement Civics and Citizenship. Focusing on public (state-controlled) schools, the argument here draws on recent analysis with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 to suggest that religion remain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and shaping democratic citizenship in Australia, that this should be acknowledged within public schools, and that a constructivist, dialogical-based pedagogy provides possibilities for recognising the religious within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论公民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A resurg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ohesion has been coupled with an apparent emergence of a language of crisis (Sears & Hyslop-Margison, 2006). Given this background, how can or should one consider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political community? What this article hopes to show is that confining the subject of citizenship or patriotism to a national framework is inadequate in as much as there are grounds to argue for a more expans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d outlook. Patriotism, like Citizenship, is still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potentially in danger of falling short of a richer conception. Education, therefore, needs to incorporate inclusive practices and encourage an integrative mindset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increasingly complex identities, associations, experiences and continuing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ways in which to value and respect diversity while working towards a principle of unity in diversity. Cultivat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world polity is vital in matters pertaining to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In response to considering possible ways of shar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community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Patriotism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looks to three areas: ways in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notion of citizenship and patriotism, cultural crises and the notion of a cosmopolitan nation and, finally, the personal dimension to 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现代性构成要素的公民教育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和民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这一特征的现代公民教育伴随全球化的进展遇到诸多深层次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构成了20世纪末以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复兴和加强的一个重要背景,而对这一挑战进行恰当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也正是各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寻求全球认同与本土认同之间的平衡将是这一恰当回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教学实现这种整合功能。民主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且还包含着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民主意识的塑造。公民教育则通过公民科等学科的直接教学和课外实践、社区参与等途径,实现其民主化功能。各国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取决于各自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公民教育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元,公民教育被加拿大政府看作是促进各民族共存、文化共融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公民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加拿大公民教育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