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户新竹 《文教资料》2014,(15):54-55
和戎外交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晚清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看,李鸿章的和戎外交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和戎措施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客观上缓和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清王朝的改革。因此,李鸿章的和戎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等洋务派主张"和戎"外交政策是因为洋人武器强于中国,清政府无力与众列强抗衡,无力同时应付内忧外患,同时"和戎"也是"自强"的内在必要。他们认为,"和戎"外交政策虽会给中国带来一些的损害,但在"和戎"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和局"情况下,中国可以获得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强盛,因此这是中国唯一可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3.
吕途 《华章》2010,(19)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和戎作为其处理外交事务的根本宗旨和实现自强的一种手段.这是他理智地看待弱国外交之举,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不能简单斥之为卖国、投降.不过,他的和戎主张也存在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相似文献   

5.
6.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汉族作为国家的主体,如何处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如何实施民族政策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问题的重要部分。为此,通过古代民族“和谐”的源头,用历史角度来阐述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前,晚清政府根本没有国家主权观念,之后,随着国际公法的传播逐渐产生了国家主权观念,并学会运用国际法在中外交涉中维护国家主权,虽成效不大,但至少证明近代中国开始转变传统观念与世界接轨,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基于此,从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认知、对国际法的运用及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外交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曾国藩等洋务派清楚意识到"和戎"外交政策对中国带来一定的损害,并会遭到时人的非议。但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自强,就必须采取"和戎"以保定"和局"。虽然他们的外交政策遭到顽固派极大谴责,但他们并不认为中国进一步衰败的罪责该由他们以及他们的外交政策承担。相反,他们认为那些拒绝并反对学习西技以自强的顽固派才是真正的祸国者。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这是基于世情国情的必然选择。公共和人文外交源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发展的内在需要。进入新世纪,中国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战略高度,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培育多元化参与主体,加强理论研究,整合人文资源,构建起面向未来的公共和人文外交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代表,王韬以自己的特殊经历以及对时局发展的敏锐认识,使得他比同时期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尤其在外交方面,他所提出的"主和"思想更是代表了很多朝廷大员的外交思想,影响了众多洋务大员。文章试就其"主和"思想作一谈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是基于世情国情、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在科学发展观视阈下,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公共和人文外交,需要加快理论创新,整合民间资源,拓展交流平台,加强机制建设,健全保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  相似文献   

13.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以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国家领导人讲话风格朴实,善用俗语和谚语等民间常用语表意和明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外交讲话中,这种情况也很突出。该文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入手,以习主席多次外交讲话为例,探究俗语和谚语的英译策略,并通过对语料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不同策略的运用情况,以图为俗谚语的口译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币制借款最初是作为清政府联美政策的产物出现的,清政府试图以此作为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工具.但是,随着四国银行团的成立,清政府对借款失去了自主权,并成为一个旁观者.币制借款应当说是清末外交的一大败笔,清政府由此进一步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北京政变发生;湘淮系等地方势力崛起;洋务派出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外交上:清政府宣布"借师助剿";构建了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设立了驻外使领馆,开展了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晚清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全世界掀起波澜,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虽两年已过,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前景却依然严峻。对中国而言,在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国际格局中如何通过经济外交的有效作用维护国家经贸和发展利益大局这样一个疑问成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力。本课题通从对日本的经济外交当中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的分析出发,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从寻求基于相互合作和加强沟通的密切关系转向全面的遏制战略,这一战略转变在多方面与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相冲突,从而形成对华外交实践的悖论。这一悖论涉及自由国际主义学说的自由市场、安全合作、集体解决问题等诸多目标原则,反映了美国对华外交实践的矛盾性。美国自由国际主义对华外交战略是一个不断调适变化的过程,在不断演变的国际格局中寻求对华外交的最佳方案。美国的外交策略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为了维护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并保持美国在该秩序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人权和美国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人权外交始于卡特任总统时期,里根时期加以完善;到布什时期,成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其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美国的人权外交是美国政府和国会把美国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人,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行为。它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人口大量内迁、与汉民杂处,当时儒家士人阶层出现了主张民族疏离的"徙戎"思想。在传统史学研究基础上,对于该问题需要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从历史人类学时段理论和文化中心视阈来看,魏晋"徙戎"思想是中国历史长时段纵向作用积累的产物,其本质是华夷文化差异在部分儒家士人头脑中的畸形反映。以古鉴今,一套保障各民族基于文化差异的深层心理趋向"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的制度安排,是当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要认真面对和努力推进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