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教材分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个向量的内积》是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教科书(试验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的第九章《立体几何》的第3.4节.本节教材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内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探索了向量内积的性质和运算律,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向量内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教材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向量是高中数学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由于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形式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媒介,特别是在处理度量、角度、平行、垂直等问题时,向量工具有其独到之处.空…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教材第九章关于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有两种版本供选用,多数学校用《数学》第二册(下 A)再补充(下 B)中空间向量的知识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对空间向量知识的补充不够全面和深入,使部分学生对用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题一知半解.而近几年高考题都有一道立体几何解答题,并且都可以用两种方法求解.体现了命题的公平原则.笔者发现在用向量方法求解这些高考题时,向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下B),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以下简称<9(B)>内容共分四大节:第一大节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第二大节空间的向量;第三大节夹角与距离;第四大节简单多面体与球.<9(B)>教材吸收了多年来国内外教改的重要成果,利用向量作工具,对传统立体几何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数学的综合性,应用性,而且降低了立体几何学习的难度,对推行素质教育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笔者通过对这章新增内容的教学,谈几点教学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中数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B)第九章为立体几何内容,其中安排了空间向量一节,安排这部分内容,除了向量作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非常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初中《几何》第二册,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试用本)《几何》第一、第二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一册共分三章:第六章相似形(约34课时),其中第三大节位似形(5课时)是选学内容;第七章圆(约50课时);第八章视图是逃学内容(约12课时)。本册教材是在学完《几何》第一册,学生巳初步掌握了几何语言、图形及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几何知识的难度来说并不大,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却是进入  相似文献   

6.
一、对传统立体几何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 )改革的内容及必要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对数学第二册(下B)第九章[下简称九(B)]的《直线、平面、简单的几何体》编写围绕一个中心 ,形成一条主线 ,突出一个重点 ,即以向量为中心 ,性质为主线 ,重点培养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的能力。1.编排系统和内容的调整及必要性(1)九(B)内容的编写以性质为主线展开。旧教材在立体几何的编写上是以“元素的位置关系”为主线进行展开的 ,而新教材是以“性质为主线”编排的 ,这样编排可使学生较深刻地…  相似文献   

7.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个向量的内积>是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教科书(试验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的第九章<立体几何>的第3.4节. 本节教材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内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探索了向量内积的性质和运算律,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向量内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教材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相似文献   

8.
刘忠 《中学教研》2003,(6):9-11
新课程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B)的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共4小节,其中第2、3、4小节是利用空间向量来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这种处  相似文献   

9.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下B)的内容中,引进空间向量的概念。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使几何问题代数化,从而降低了传统立体几何中思维的难度、特别在处理平行、垂直、夹角、距离等问题时,效果更为明显。本文准备利用空间向量知识解决球及球面的一些问题,更加显示空间向量的威力。下面拟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高中数学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B)第九章为立体几何内容,其中安排了空间向量一节.安排这部分内容,除了向量作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向量代数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有非常强的优势.立体几何中空间距离、角的计算往往要涉及到作、证、求,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高考立体几何解答题中每年必考的内容.借助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法向量在空间距离、角的计算上,优势十分突出.但教材中对平面法向量仅出现一个概念,对涉及应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例题(包括复习题) ,大多是利用向量来判别线线垂直,…  相似文献   

11.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实施指导意见》建议,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高一数学教学将普遍开设必修模块5和模块2,为积极稳妥地开展新课程实验,科学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现对《浙江省高中数学必修第2册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立体几何"作一解读与释疑.1 教学要求与若干变化解读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相似文献   

12.
谭成 《广西教育》2013,(30):48-49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下A)《9.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起着承上(线线平行的学习)启下(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的作用,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定理的推导,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初中《几何》第二册,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试用本)《几何》第一、第二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一册共分三章:第六章相似形(约34课时),其中第三大节位似形(5课时)是选学内容;第七章圆(约50课时);第八章视图是选学内容(约12课时)。本册教材是在学完《几何》第一册,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几何语言、图形及推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几何知识的难度来说并不大,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却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学生在认识上要经过两次飞跃,一次是由图形全等到相似的飞跃,也就是由保距变换到保角变换的飞跃;一次是从多边形到圆的飞跃,也就是从直线形到曲线形的飞跃。如果讲  相似文献   

14.
初中《几何》第二册,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试用本)《几何》第一、二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一册共分三章:第六章相似形(约34课时),其中第三大节位似形(5课时)是选学内容;第七章圆(约50课时);第八章视图是选学内容(约12课时)。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本(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B),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概念.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使几何问题代数化,从而降低了传统综合立体几何中的思维难度,尤其在处理平行、垂直、夹角、距离等问题时,效果更为明显.本文试图利用空间基向量与空间坐标系,探索满足某一性质的点所在的位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加了向量内容,分别安排在第一册(下)第五章“平面向量”和第二册(下B)第九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中的“空间向量”部分。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有。形”的量,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更可贵的是向量理论具有一套优秀的运算系统,如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的和与差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等。运用向量理论在证明有关平面几何命题、平面解析几何问题,三角函数、  相似文献   

17.
十年浩劫,中学立体几何课也不能幸免:或则教材内容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甚而停开立体几何课;或则把立体几何课移至初中阶段学习,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全国统编教材纠正了上述种种弊端,把立体几何课的内容以《空间图形》一章,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全面完成中学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但是,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用四十五课时讲完《空间图形》一章,尤其是“直线与平面”部分(这一章的前四大节),只安排了十八课时,而且  相似文献   

18.
<正>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B),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概念.用向量知识解立体几何题,常常比用几何法简便.这是因为几何问题代数化后,简单的代数运算取代了复杂的几何证明,解题思路方向明确,不必为如何解(证)题而煞费  相似文献   

19.
立体几何作为高中数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与我们传统的立体几何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把立体几何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立体几何初步,主要是依托三视图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像力,依托长方体去认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另一部分是立体几何的组成部分,是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而它作为高中数学的必修内容,成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一道障碍,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沿袭平面几何的思维,缺乏空间想像能力,造成思维受阻。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下)的第九章为“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这一章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的“9(A)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部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编写的。它在《立体几何(必修本)》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精简了教学内容,减少了教学时间,在体系安排和内容的具体处理方法上也有所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