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带来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城市社会学家、信息社会学家和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最能代表他对当下网络社会诸问题的思考.文章归纳了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作做一步评析.  相似文献   

2.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人类发展至今,还从未有一种媒体像计算机网络这样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以媒体形式出现的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正日益介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科学技术与人文理念从来就是唇齿相依,共同生存的。一种新技术成果的出现必然会伴随人文理念的相应改变。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们正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他们与外部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网络正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进了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一种新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就是伴随网络技术应运而产生的网络文化。透过网络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作为影响广泛的第四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人类未来,由此形成了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程序软件为载体,以网络为途径,以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为表征的新文化——网络文化。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导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下,加强与改进学生德育建设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网络…  相似文献   

4.
在以Facebook、微博、切客等为代表的新网络社交时代,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特征及人际关系已越来越多地映射到网络,真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相互交织,不在场交往日渐成为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而移动终端的出现更加突显了网络区隔。这一系列的改变势必在人们的自我呈现中通过前台的变化、印象管理方式的更新以及文本沟通方式对传统沟通技巧的冲击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会问题,网络追踪现象便是其中之一.论文从概念界定、类型划分以及理论思考三个方面入手对网络追踪这类特殊的网络犯罪行为进行了社会学的探讨。并据此指出,网络追踪行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违法行为。同时,无论网络追踪的情境与主体,还是网络追踪的行为与后果都是真实而非虚拟的。因而,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6.
虚拟偶像是基于数字时代下先进动画技术与偶像文化、二次元文化的结合产生的,是一种极具时代文化特征的视觉艺术表现。虚拟偶像的诞生在二次元文化语境下,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发展,其逐步突破次元壁,一跃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引发了一场新文化浪潮。以虚拟偶像的诞生作为研究起点,分析了虚拟偶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并对虚拟偶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中获取虚拟偶像文化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下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晓菲 《教育探索》2007,(12):132-133
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1月23日做了关于"以创新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讲话.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体系、国家政策与法规、信息产品、技术与设备、管理机构与队伍、国家信息安全等诸多内容.在关乎系统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网络中.组织与个人良好的"诚实与守信"、"沟通与协调""慎独与自律"的网络人格品质是健康向上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虚拟实验系统,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现状,提出了建设符合SCORM标准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构想与设计。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会具有工具性和场域性两种面相,虚拟社会治理创新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关键要构建长效治理机制,通过虚拟社会建设营造和谐的虚拟社会秩序。网络社会工作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转向和必然趋势,作为对等的互动主体,互联网和社会工作在实践情境中产生广义和狭义网络社会工作的两种融合成果。在助力虚拟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网络社会工作秉持理论与实务并重、线上与线下并力、技术与伦理并同、全球与本土并合四项基本原则,能够发挥协同治理、服务治理、行为治理、柔性治理以及长效治理功效。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由现代性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接受,同时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之一,语言这一特殊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立足现代性视角,对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背后折射出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玉华 《辽宁高职学报》2013,(6):100-102,110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中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元素,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有了新的含义。高职学生对网络虚拟实训环境的需求及网络本身形式的生动活泼、内容的全面丰富、时效的更新快捷等特点,使得加强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运用先进技术建设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营造真实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引领学生的网络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信息资源的普遍使用,网络虚拟社会促使社会文化经历一场巨大的文化变迁,催生出一种新型、新质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种文化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雏方式.青少年群体对于新生事物天然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在充分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被其阴暗丑恶的一面诱惑着.本文试图通过探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提供有力的引导策略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促进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及其网络文化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毋庸赘言。网络传播着各种信息,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检验、考验着“网民”道德伦理水准。在由网络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中,道德问题颇受关注。网络文化属于新的文化形态,网络道德也属于新型的道德规范。国人需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也需要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营造新型的网络道德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网民”行为规范的自觉与自律意识。网络是虚拟的,但人永远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理应接受道德的规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实现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几种常见的实现技术,以及国内外对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对几种实现技术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的高度发展促使虚拟空间演进为社会文化空间,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为一体。当前,由于网络文化自觉程度不足,网络行为主体在文化选择中出现方向性误判、在政治参与中出现混乱、在意见陈述中出现非理性表达、在群体行为中出现破坏性倾向。基于网络文化自觉建构网络行为规范,体现了网络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理性反思,也反映出了虚拟社会对网络文明的内在追求,有利于推动虚拟社会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7.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主要意义在于运用校园网的先进技术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氛围,通过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以及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各种活动,增强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是人类信息时代的一种新文化,它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校园空间是与网络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校园网络文化便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并不断面临有别于现实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以及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中出现的诸如观念薄弱、技术陈旧、法规滞后等一系列不适应性问题,通过增强虚拟社会管理观念、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及设计和建构多方参与的网络监管模式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效管理,是网络虚拟社会走出管理日益式微乏力的实践理路,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20.
尽管计算机网络最初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但这种技术现象本身并不脱离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关联。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必然地进入社会、文化的分析批判的范围中。我们研究计算机网络传播活动,应该更要注意于文化、意义和社会话语的诠释,研究计算机网络传播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这些文化整合的维度和作为传播载体的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应用的关系。因此,围绕计算机网络的社会文化空间的探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开启全面研究网络和网络化的新“界面”,从而真正阐释、理解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意义与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