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胞翰林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黄山市徽州区)许承宜、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2.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同胞翰林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黄山市徽州区)许承宜、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4.
清中期以后,天下大致太平,战事明显减少,高官大吏多起自科举,而科举之中最重翰林。不仅汉族士 人如此,满蒙汉军旗人士子亦如此。此外,清代一直推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在科举方面,虽然在一甲进士和状元 及第等名义上照顾汉族士子,但真正受皇帝信赖倚重的大臣,仍然是本族士子。在翰林群体中,满洲翰林的地位和 作用远远胜过汉族翰林。这一点在鸦片战争前后活跃于政坛的几位翰林身上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活跃于当时 政坛的两派阵营中的领军人物皆出自翰林,但较量的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利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清道光时期满 汉翰林之分歧较量的过程予以深入剖析,验证了“满重汉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同胞翰林     
《黄山学院学报》2007,9(3):102-102
清代康熙年间,歙县唐模村(今属徽州区)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二人俱考中进士,一授庶吉士,一授编修,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说。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八旗人员在翰林的弱势地位,巩固八旗人员在翰林院的职位,道光帝决定从翻译进士中选拔庶吉士。选拔翻译庶吉士始于道光二十七年。翻译庶吉士培养三年散馆,优者留馆,成为翰林官。由于清后期只选拔了四十三名翻译庶吉士,其对改变翰林队伍结构的作用有限。本文对翻译庶吉士制度的脉络进行考证梳理,并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新旧交替的文化变异时代,多种文化形态的冲突与涵化.使近代中国留学生形成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知识结构.20年代以前的留学生在童蒙时代大都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的“三味书屋”,胡适的“求新书屋”,以及钱玄同、闻一多等人的家塾,都在其童年启蒙教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由于处于新旧教育体制急剧变换之际,那时不少青年学子刚刚步出私塾之门,便登上了出洋之舟.其中有的还是进土馆的进士,翰林院的翰林.  相似文献   

8.
自中唐至晚唐,进士文化渐趋成熟并彰显出与前期进士文化裂变转型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文人词亦自中唐经晚唐五代逐步发展兴盛起来,最终在宋代形成“词代诗兴”的局面.文章基于文人词的发生原理和进士文化发展嬗变的互济,将历史文献考证、文人词原典解读、社会分析三种研究视角交织,考察进士群体游宴狎妓风习与娼妓制度和音乐文化之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大户陈氏家族在家教家风的熏陶下,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有名望的大家族。特别是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  相似文献   

10.
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举取士的基础上,明代创立了庶吉士制度。有明一代从新科二甲、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培养三年,优者留为翰林官,次者出为科道、六部主事等官。这一制度在选官制度史和教育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制度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76页有一插图(上图)。这是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冯湮等题名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孔温质等雁塔题名拓片。拓片上印有“冯湮前进士胡口前进士褚承裕前进士张卫口前进士陈嘏前进士口复前进士裴思开成五年五月二十日同登”。对于拓片上“前进士”三个字,有人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疑问,何谓“前进士”?  相似文献   

13.
小议状元     
“状元”作为科举制度的专有名词始于隋朝,隋炀帝召试天下土子,朝廷设置进士科,其榜首者,谓之“状元”。唐代第一名进士称之为“状头”;宋时曾将进士第一冠以“榜首”,至开宝年间,定殿试贡士之制,才改称“状元”;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分三甲取士,真宗时又分三甲五等,一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五等曰“同出身”,北宋时一甲三名均可称“状元”;元代一甲亦限三人,然第一名者乃称“状元”,明代洪武年间一甲第一人可  相似文献   

14.
南岳衡山不仅风姿卓绝,同时又是历代人文荟萃之地。清末,继誉满全球的萧派山水创始人萧屋泉先生之后,南岳衡山又孕育出一代国画大师陈少梅先生。陈少梅,名云彰,号昇湖,字少梅。1909年出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门第,故他有“家在洞庭衡岳间”的一方印语。其父陈嘉言,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清末翰林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一5题。韩铺,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  相似文献   

16.
张九龄若干事迹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人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见诸史籍、碑志者颇丰。然其中疑似错讹之处亦夥。笔者主要就其“贯望”、“两中进士”、“丁父忧”和“卒葬地”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考辨。论证了“范阳”为其郡望,“曲江”为其祖籍,“始兴”为其故里。九龄曾于长安三年(702)、景龙元年(706)两次中进士。其“丁父忧”在长安三年(703)至神龙三年(707)之间。其卒葬地在韶州。  相似文献   

17.
第三册34.笫24页王勃介绍:“十四岁中进士。”按:王勃一生并未中过进士。此处所云,恐怕是应“幽素科”及第之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咸丰年间,他高中进士,在南书房担任翰林编修,相当于现在的书目编辑。这天,咸丰皇帝来到南书房巡视,  相似文献   

19.
明代状元及第后,直接供职于翰林院,其仕途起点高于其他新科进士。科举及翰林制度下的文学生态,以及翰林文人的特殊心态,都对状元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一方面,明代状元的仕途,决定了其文学创作是馆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状元的诗文创作又不完全受制于馆阁文学,特别是在仕途受挫后,其创作更呈现出与馆阁文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作者从明代状元的仕途、文学对明代状元仕途的影响和仕途对状元文学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明代状元之仕途与文学创作的多重关系,以期对明代文学和明代社会获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鞠飞 《现代语文》2007,(10):21-21
本文在参考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一书的基础上,根据原始文献记载,从以下两点考实韩翊于进士及第前曾入居翰林院,为“翰林待诏:一是唐历朝翰林院中的职事状况,二是韩翊早期的生活状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韩拥早期无事迹记载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