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家庄油田陈25块属薄层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水驱开发后进行化学驱,但易发生指进现象,造成驱油效率下降。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了一种水溶性化学降黏体系。该体系与地层水配伍,在50℃时,400 mg/L药剂可使原油降黏率达99.5%,600mg/L药剂可使水的黏度提高6倍,600mg/L水溶液可提高驱替效率20%以上。在室内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现场驱油试验,对于试验井组,累计注入化学剂溶液1.07×104m3,处理半径50 m,累计增油363 t。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化学驱体系可降低油井含水,提高波及体积,改善薄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稠油具有黏度高、流动性差的特点,这是制约稠油开采和集输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降黏。稠油降黏技术主要包括加热、掺稀、乳化、油溶性降黏剂、水热催化裂化以及微生物降黏、超临界CO2降黏等。通过论述各种降黏技术的降黏机理,分析各种降黏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降黏技术,对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稠油具有黏度高、流动性差的特点。这是制约稠油开采和集输的主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降黏。稠油降黏技术主要包括加热、掺稀、乳化、油溶性降黏剂、水热催化裂化以及微生物降黏、超临界CO2降黏等。通过论述各种降黏技术的降黏机理,分析各种降黏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降黏技术,对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渤海L油田注入蒸汽过程中,注入压力增高、注汽速度低于方案设计要求,造成较大的热量损失.为降低蒸汽注入压力、提高蒸汽热采效果,针对蒸汽吞吐初期注汽压力高的问题,运用高温高压物理模拟方法进行降压增注体系优选,并对体系的降黏率、井筒伴注性能、降压增注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优选的水溶性降压增注体系耐温300℃,降黏率达9...  相似文献   

5.
渤海稠油L油田属于特超稠油油藏,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初期采用蒸汽吞吐开采,储层具有较强的水敏特征,易发生黏土膨胀,导致注汽困难。针对L油田首轮次注汽问题,开展耐高温黏土稳定剂性能评价、机理研究、机理表征及应用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黏土体系作用后,中和黏土矿物表面负电荷,使得黏土矿物吸附于岩石表面,有效抑制黏土膨胀;PP-1体系防膨效果较好,1.5%浓度降黏率达90%以上;现场采用前置段塞注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胜利油田高含水期集输系统主要存在地面系统与油气集输工艺两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推广应用油井在线远传计量技术;进行高效三相分离器等高效设备的调研与应用;研究稠油降黏输送技术;研究稠油脱水工艺技术;加强现场数据库的建设及非金属管材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高含水期集输系统主要存在地面系统与油气集输工艺两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加强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推广应用油井在线远传计量技术;进行高效三相分离器等高效设备的调研与应用;研究稠油降黏输送技术;研究稠油脱水工艺技术;加强现场数据库的建设及非金属管材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8.
海上稠油储量丰富,热采是开发稠油的主要技术,但海上受限于应用条件和经济性,亟需攻关海上稠油热采复合提效技术,推进海上稠油高效开发。D2油田A3H井为海上稠油蒸汽吞吐试验井,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针对A3H井蒸汽吞吐中后期面临的问题,提出近井有机解堵和“热+气体+化学增效体系”的多介质协同增效技术方案,最终建立以解堵分散体系CYJ-1、氮气、起泡剂、降黏驱油剂、蒸汽多介质协同提效工艺方案,提高采收率达20.1%,改善吞吐井中后期开发效果,延长热采周期。  相似文献   

9.
针对沈抚高凝原油加热降凝输送存在的能耗过高的问题,进行了添加降凝剂的降凝输送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添加降凝剂CN1—6H的质量浓度为100mg/L,热处理温度为80℃时,降凝幅度达10℃;同时还可改善原油的低温表观流动性,降黏率达20%;降凝剂CN1—6H性能稳定,可以满足降凝降温输送的要求,减少燃料油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Brookfield DV-ⅢUltra流变仪,对高酸原油降黏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磁感应强度为80 m T,磁化时间为30 min,处理温度为50℃和搅拌转速为600 r/min的优化磁场处理条件下,高酸原油表观黏度由53.9 m Pa·s降低到45.9 m Pa·s,降黏率达到14.8%;处理后的高酸值原油经50℃恒温静置12 h,其表观黏度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1.
吴峻 《电大理工》2010,(3):18-19
点滴降粘是一种新型的降粘工艺技术,采用降粘剂滴注技术将稠油降粘荆随蒸汽同步滴入油层,降粘剂均匀分散于蒸汽中,使蒸汽加热稠油的同时,降粘剂与原油充分接触,扩大降粘剂的波及面积,达到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产量目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石油开采过程中稠油黏度高,凝固点也高,开采和集输难度大等问题,可以采取抽油杆电加热方法来进行降黏处理。用有限差分的控制容积法对井筒温度进行模拟预测,建立合理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抽油筒中油温度分布进行预测,以确定合理的加热参数。结果表明:未采用加热措施时,井口温度低于拐点温度,影响生产;选用85kW的电源功率后,井温保持在拐点温度以上,能满足稠油井的开采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沙河街组各含油层系原油物性差异大,油性认识不清造成优质储量难以发现。通过开展研究区大量油藏的原油物性(密度、黏度、凝固点及含蜡量)解剖,明确斜坡带油藏的原油物性分布规律,进一步剖析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东营南坡原油物性可分为3类:分别为沙二—沙三型(高密高黏型)、沙四型(低密低黏型)和孔店型(高凝高蜡型)。剖析成因认为,沙二—沙三型原油主要是由于埋藏较浅造成生物降解严重,形成高密度和高黏度的油性特征;沙四型为优质原油型,并依据黏温拐点、烃源岩埋深及地温梯度确定早期低熟油的运移边界;孔店型原油则来自于深层孔店组烃源岩的贡献,其生烃母质造成其高凝高蜡的油性特征。勘探潜力来看,研究区沙四型油性最好,沙二—沙三型稠油可通过注气热采实现开发,孔店型原油待试采工艺进一步改善后可作为后备储量阵地。  相似文献   

14.
新疆排601区块浅薄层稠油油藏在油藏条件下不具有流动性,常规试油无产能,不具有开采价值。采用HDNS技术(水平井+降黏剂+氮气+注蒸汽)可有效解决区块开发中存在的天然能量低、油层热损失大、周期产油量少的问题。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机制的基础上对工艺方案进一步优化,确定新疆排601区块最佳的HDNS技术参数是蒸汽注入强度9~10.5 m3/m、氮气注入强度140~160 Nm3/m、降黏剂最佳用量0.10 t/m。  相似文献   

15.
胜利油田营27区块属于稠油、出砂区块,黏度高、采收率低,常规措施效果较差,决定采用水力喷射泵(排砂采油工艺)进行先期试验,该工艺以高压水为动力液驱动井下排砂采油装置(主要部件为喷射泵),以动力液和采出液之间的能量转换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解决了出砂油藏油井生产管理中存在的砂埋油层、井筒砂堵、井下及地面设备磨蚀和砂卡等突出矛盾,简化了出砂油田的采油工艺,延长了油井生产周期,降低了油井的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稠油黏度预测模型大多是关于温度与原油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重度的函数,而没有考虑沥青质含量等对稠油黏度影响的问题,基于塔河油田37口井的稠油油样测试数据,对常用的8个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8个模型的预测效果均较差,国内、外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约30%、95%以上,准确率极低,难以满足稠油井筒黏度预测及摩阻压降梯度预测需要。利用中国塔河油田油样测试数据,考虑沥青质含量的影响,引入变量μ50(50℃时的脱气原油黏度),建立了新的稠油黏度预测模型。运用新模型对新油样进行黏度预测并评价,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黏度预测总平均误差为9.11%,远小于其他模型,满足实际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
稠油开采以蒸汽吞吐为主,即在井筒内注入高温高压水蒸汽,降低原油粘度,进而达到采出的目的。由于稠油储集层具有油层疏松、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加之经过多轮注汽后,很容易出现油层砂堵、渗流孔道堵塞、含水上升、管柱及配套工具断、脱、卡、吸汽剖面不均、套管损坏等问题,造成稠油井作业频率加大。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现已形成了稠油修井作业系列技术,为辽河油田稠油开发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稠油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加剧了稠油渗流的阻力,为稠油开发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利用NRSNL非线性渗流模拟软件建立机理模型,研究稠油油藏在不同韵律、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存在与否对剩余油分布、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会降低油藏采出程度,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开采20年,采出程度降低1.72%~3.09%,含水上升1.31%~2.78%;相同启动压力梯度条件下,反韵律储层采出程度低于正韵律与复合韵律;原油黏度越大、渗透率级差越大,启动压力梯度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9.
针对 G43-7井储层胶结疏松、注汽注不进、原油黏度高、易出砂等问题,利用 Meyer 三维压裂防砂软件对 G43-7井裂缝形态及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现场施工过程中通过小型压裂方法对泵注程序进行实时调整。压裂防砂施工后累积注汽量799 m3,初期日产液18.6 m3,日产油5.1 t,累积产油781.7 t,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井的成功实施为改善稠油热采井注汽效果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高黏气液条件下垂直管环状流动规律,对不同黏度下的流动状态、持液率及压降值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相黏度的增大使液膜厚度增大,气芯液滴数目增多,平均持液率逐渐增大,同时液膜厚度、平均持液率和气芯液滴数目因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液相黏度的变化对环状流压降有一定影响,总压降和各分压降随着黏度的增大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