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知认同等方面分析论述培育和践行广西大学生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注重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发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注重氛围养成等方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共青团要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切实明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守的原则,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注重理论研究相结合,与宣传引导工作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取得青年的理解和认同,让青年注重实践养成,形成自觉.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围绕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内在逻辑,阐明了认知、认同、选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基本过程,从认知到认同、到选择,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全过程,而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为其提供来源、动力和检验,推动着每一次的认知、认同和选择达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从量变到质变,由内化到外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起点;注重实践养成,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创新管理服务,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程贯穿;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相统一,注重实践养成、监督约束、考核评价相衔接,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激励大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本身的价值意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的双重维度考量,依托校园文化熏陶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理论上的应然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渗透的教育方式,必须将校园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防止"两张皮"现象。校园文化熏陶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现路径,要从文化熏陶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文化精髓的挖掘、校园文化生态的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养成四个维度进行建构,为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外化践行提供一种新的逻辑理路和运行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凡事物,皆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遵循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发展的逻辑。以人的生命的尊严、生存的权利与生活的幸福,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班风、校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综合素质较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宣扬中发挥着榜样示范和实践引领作用。然而高校部分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同局限,而且在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实践能力不足,这些缺陷可能会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为了打造践行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牌和特色活动,弘扬正气,引领校园和社会新风尚,高校应当注重学生干部认知和情感教育,培养和提升其实践和宣扬的能力素质,促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感认同程度提高,并逐步养成践行和宣扬的自觉性,同时提升其实践认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既要把握高校学生的特点,也要遵循教育活动开展的逻辑规律。通过系统梳理可以看出,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把握五个逻辑要义,即首先使高校学生明确自身担负的使命与责任,激发理论学习动力,继而产生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实现向自觉实践的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非全面性、不平衡性和不一致性等特点,须从注重教育引导,增强情感体验,加强实践养成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1.
自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已有五百年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之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清楚地看到,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维度,不同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革命到建设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变化,还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逻辑,即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其中,对实践问题与境遇的解答与回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逻辑中的主线和总纲.  相似文献   

12.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改造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基于此,从注重教育宣传,凝聚价值共识;弘扬传统文化,推崇熏陶引领;开展主题活动,着力实践养成等三个方面探讨针对大学生群体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笔者认为推进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搞好理论武装与实践锻炼、思想教育与环境熏陶、核心价值与个人价值、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四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研究维度,应当通过经典文本、特定社会思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张力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方法套路的理解。做到既注重主导逻辑的深化与拓展,又积极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门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传承语境的深层转换。进而,在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和方法套路的基础上,以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角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大众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任务必须统筹三级课程,关注学科特点,注重学段衔接,促进学科协调配合,避免简单化、形式主义和泛德育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要遵循系统化、层次性、生活化、具体化、多样性和时代性等原则。具体路径是提高编审人员素质,坚持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坚持理论逻辑和学生生活逻辑的统一,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坚持隐性渗透与显性呈现相结合,坚持多种形式开发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职业院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本质需要,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揭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基础,融入学院核心价值观。1.注重课程渗透,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贡献,是指导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指南针。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决定国家进一步发展成绩的关键。本文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必须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应加强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解读,便于大学生理解和吸收;应完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利于大学生获取与认同。高校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建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新时代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进入新阶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现实需要。其理论逻辑是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总纲,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来源与科学指南;历史逻辑是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阐明中国高势位社会价值观念的融通创新;实践逻辑是统筹国际国内新格局阐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扩展。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相互关联并互为支撑,是对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与如何可为现实命题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新时代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进入新阶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现实需要。其理论逻辑是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总纲,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来源与科学指南;历史逻辑是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阐明中国高势位社会价值观念的融通创新;实践逻辑是统筹国际国内新格局阐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扩展。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相互关联并互为支撑,是对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与如何可为现实命题的有力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