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电公共服务的争论现已由主体问题转变为了目标问题,节目品质成为评判媒体是否为公众服务、服务质量好坏的根本。目前研究者对节目品质的探索,总体上偏重专家取向。由于公众是节目品质的最终评价主体,本研究循着公众取向的路径,通过公众访谈,调查公众对电视节目品质的认知。通过将公众认知与专家认知相弥补,获取更加全面的节目品质意涵,这对建构广电节目品质调查机制和改善公共服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柏铨 《新闻界》2006,(1):9-11,8
《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一文,以政府、新闻传媒、公众围绕信息公开传播形成的特定关系为切入点,对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并对灾难性事件中如何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新闻传媒为轴心的信息发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灾难性事件中信息发布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虽是1922年的著作,但时隔近一个世纪,今日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4.
王浩  金鑫 《新闻传播》2007,(6):63-63
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社会新闻,如灾难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纠葛、官司纠纷、奇异现象、生活变化等,采访并报道这类新闻,让市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是社会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所谓社会新闻深度报道,就是在反映客观事件的时候,不仅仅是采取感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采取思维的形式,透过现象说本质是此类报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闻图片以其形象客观、现场感强的特点曾创造了“一图胜千言”的神话。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新闻图片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通过微博等自媒体的传播,新闻图片在展示灾难、揭露真相、传达爱心、汇聚民力、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析主持人个性魅力对电视节目的品质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钢 《新闻知识》2012,(4):62-63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各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兴旺,节目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重要,把广播电视文化视为"主持人文化"毫不过分。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对于一档节目的品质塑造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加强主持人  相似文献   

7.
品相一词,常被用在古玩界,用来表示收藏品的完好程度。藏家所说的物件品相,是指其质地与外观的优劣状况。品相历来被分为三六九等,真正优等的品相才值得收藏并且具有较高价值。电视节目的品相同样存在好坏优劣之别。对于一个电视台、一个频道甚或一个栏目,精美的品相可以迅速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增强其在受众中的影响力。缺乏从内容、形式到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电视新闻节目自然缺少了具有可视性和凝聚力的品相。  相似文献   

8.
李岩 《当代传播》2008,(1):39-42
文章针对2006年在互联网展开的对国务院制定"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有关对媒体的处罚规定的评论文本分析,主要讨论下列问题:1、互联网是否可以成为中国式公众新闻的实践领域;2、在这种实践中,专家、媒介和网民是否称得上是公众,他们彼此之间言论回应的意义.3、互联网公众新闻实践对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电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引导者,而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城市倾向对于农村儿童的影响则有着特殊的反应。笔者将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对农村儿童成长影响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待能够改变城市化倾向电视节目的不利影响,进而推动农村儿童尽早形成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电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引导者,而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城市倾向对于农村儿童的影响则有着特殊的反应。笔者将当前"城市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对农村儿童成长影响进行社会学分析,以期待能够改变城市化倾向电视节目的不利影响,进而推动农村儿童尽早形成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3,(12):69-69
高端娱乐:电视娱乐求真、趋善、向美的内容实质。节目创新要坚守“品质、品味与品格”,提高文化内涵,但电视传播又绝非简单的思想灌输,必须有真正能够打动和吸引社会大众的力量。节目的品质化,意味着节目不仅要具有深度和品位,还要求这种深度和品味必须具有超凡魅力。电视节目在题材、嘉宾、选手等节目元素选择上应尽可能极致化、个性化,从源头上保障节目的品质和收视感召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在信息和资讯传播的过程之中,由于一些人为或者客观的原因,新闻的真实性将会受到影响,虚假新闻、失实新闻广泛存在,并且在公众之间传播,公众作为新闻的主要接收者,受到假新闻的毒害最深,在这种条件下,媒体的内在品质以及外在形象受到冲击,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确保资讯传播的即时、真实,确保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引起越来越多新闻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基本功能,不仅代表着媒体的社会良知,更昭示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舆论监督所处的困境及其原因,思考并研究舆论监督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5.
李鸿建 《视听界》2011,(3):94-94
“躲猫猫”等网络新闻事件的出现,在反映公众捍卫、实现知情权的自觉意识与迫切要求的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传统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的缺失与无奈。在现有社会形态与新闻语境下,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望者,媒体应将实现、捍卫公众知情权作为一种自觉意识与职责要求,以独立的思辨力与人格深入挖掘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丁柏铨  郭元 《今传媒》2009,(8):18-21
一 政府、新闻传媒和公众三者的关系一直是新闻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重大的公共性事件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引人注目.政府是社会管理机构;新闻传媒从事专门性的新闻传播工作;公众是相对于政府而言的社会群体,在新闻传媒面前则是受众.三者围绕信息的公开传播形成特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汤劲 《传媒观察》2011,(2):38-39
一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和社会急剧转型阶段,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结构剧烈变动,涉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众多;同时,多元文化并存、撞击,人们深感困惑,心态失衡,行为失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增多,摩擦加大。所以在这个特殊转型时期,重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体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疏导社会文化心理,成为社会发展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8.
何忠 《新闻窗》2013,(3):9-9
深度报道最初是在报刊中出现的,其特点是对重要新闻事件及社会问题的全面反映,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密切追踪,从而对实质意义及发展前景进行揭示。为了获取更多的观众,电视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逐渐进入到该领域中,这几年来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深刻体现出社会改革的大进程。一、基本含义由于电视新闻中的深度报道起步相比国外而言较晚,因此在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点:1.具有新闻性及纪实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长度和深度的电视节目,能够充分挖掘、分析、解释、归纳及评价新闻事件或者某种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9.
拥堵车流中,你有没有焦躁地狂按喇叭?网络谣言下,你有没有无谓地留言发泄?一人一时的反应,是情境所迫、性格所致甚至习惯使然。然而,刺耳的喇叭合鸣、疯狂的穿梭并线,当路怒成"族",网暴成"群",攻讦筑出"高楼",讨论演为"对  相似文献   

20.
金永亮 《声屏世界》2009,(11):59-60
《看看看》栏目从2007年元旦改版以来,坚持“民生新闻联系时政”的方向,坚持“大民生”的定位,强化公共话题策划,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和提升上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栏目有选择地向公共新闻领域延伸,将“民生”与“公共”“国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与社会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