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江科技》2015,(9):86-87
我国煤岩渗透率普遍偏低,同时煤层气的赋存状态又不同于常规天然气,它是以吸附态存在于储层中,因此需要先排水降压,达到临界解吸压力气体才可以产出。要实现煤层气井快速高效投产,需要制定合理的排采工作制度。本文从排采工作制度和防煤粉工艺两个方面进行调研,总结归纳了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制定煤层气井合理排采工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井煤层气的产出原理不同于常规油气,其必须依赖于排水降压才能实现。本文以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生产实践作为分析依据,介绍分析了目前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排采的工艺技术,阐述了大佛寺井田排采特点、连续排采的意义及排采制度制定的影响因素,同时给出了降低停井伤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6,(2):76-77
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螺杆泵故障会导致煤层气井无法实现稳产、高产,很有必要对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螺杆泵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在介绍螺杆泵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从煤粉、杆管配套工具、排采参数等方面对螺杆泵故障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在实际煤层气井排采中降低螺杆泵故障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全球煤层气资源量可能超过260×1012m3,我国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8×1012m3,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38×1012m3基本相当。煤层气的开发理论取得了新认识,研究煤层气的静态地质特征和动态特征,采用数值模拟研究地下煤层气扩散-渗流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和开发工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深煤层的煤层气开发技术获得突破,在井网井型的选择、压裂技术、排采技术等方面有了新进展;煤层气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煤层气发电和化工产品的生产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层气井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碳纤维抽油杆的性能和原理,选择性的对部分煤层气井进行了碳纤维抽油杆替代钢制抽油杆的试验,同时总结了碳纤维抽油杆的试验情况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指出了碳纤维抽油杆在煤层气排采中的优点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抽油杆是煤层气排采系统中重要的物资,在使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腐蚀、磨损、磕碰以及循环的轴向、切向的交变应力等,为了保证在用煤层气排采的安全,每年都会更新和淘汰一部分抽油杆。为了节约成本,我们采取对旧抽油杆进行检测修复,对符合一定要求的旧抽油杆继续使用,达不到要求的抽油杆挑选出来淘汰处理。本文通过试验,提出并验证了旧抽油杆修复方法,对旧抽油杆检测修复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煤层气具有特殊的地质特征,其赋存、运移规律及动力学模型均有别于常规石油天然气,决定了煤层气储量预测方法与常规石油天然气不同。考虑到煤层气的特殊性,煤层气储量预测方法主要有类比法、体积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法及产量递减法等。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评价了每种预测方法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为煤层气储量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5,(8):40-42
煤层气是一种高发热量的清洁能源,同时也是一种温室气体;煤层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的温室效应约是CO_2的21倍,加强对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温室气体,改善能源结构,有着重大意义。辽宁省作为我国最早进行煤层气抽采利用的省份之一,有着其特殊性、重要性和代表性,本次社会调研通过对辽宁省阜新、铁法、沈阳、南票和抚顺五个典型矿区的煤层气抽采及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统计分析了各大矿区煤层气资源储量及抽采利用情况,阐述了辽宁省典型矿区煤层气抽采技术工艺,深入研究了抽采利用煤层气在环境与资源方面产生的效益,论证了煤层气抽采利用对节能减排的重大作用,针对现阶段煤层气抽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煤层气开发与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铁法煤田西南部的大兴井为研究对象,对井田北二采区内的压裂井煤层气储量及排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压裂井出煤层的厚度以及排采量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北二采区总的特点是储层厚度大,渗透率高,排采工作制度控制较好,排采间歇次数少。由于排采率较低且渗透率较高的特点,北二采区仍能够有潜力形成高产压裂井。  相似文献   

10.
矿难的罪魁祸首说起煤层气你可能感觉很陌生,可是要是谈起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相信电视上的报道已给你留下了触目惊心的感受吧。煤层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煤矿瓦斯,它的学名是“甲烷”,化学成分为CH4,它是一种以吸附状态为主储集在煤层孔隙中的天然气。煤层气虽然是造成煤矿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但从好的方面讲,它是一种比常规天然气更洁净的气体能源。开发煤层气三大好处你知道吗,能源紧张、煤矿矿难以及环境污染,几乎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备受瞩目的几个焦点,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正好可以缓解上述几个问题。根据能源专家分析,煤层气每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普通链条式抽油机能耗大、故障率高等问题,提出了宽带式长冲程双井抽油机设计方案。该抽油机运用了双井抽油原理,采用了双链条传动机构。往返架利用导轨导向,用滚筒替代换向滑块。分析认为,宽带式长冲程双井抽油机具有效率高、冲程长、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等一系列特点和优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监督项目管理在河50丛式井组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开发钻井的现场综合管理、特别是丛式井组的监督管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及研究成果。质量和开发效果显著提高,是胜利油田在开发井组监督项目管理方面的首个运行模式。为油田在整体开发项目中监督工作的普及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ANP-SWOT模型的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事故,改善大气环境,增加能源供给。针对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错综复杂现状,提出了ANP-SWOT综合分析模型。首先运用SWOT模型全面分析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其次,设计能够准确反映影响因素间关系的ANP网络结构,以此度量具有关联性的影响因素权重,进而对煤层气战略备选方案作出选择。结果表明:煤层气开发风险大、地质条件复杂、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国煤层气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最佳战略是WO战略组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为增加国家能源供给,要坚定不移发展煤层气产业;②建立现有技术可开发煤层气的资源评价方法与标准体系;③从基础研究入手,深入分析煤层气形成单井产量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并与现有技术优化集成,形成以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为核心的适用于中国大多数煤层地质条件和储层条件的煤层气开发系列配套理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油藏主要完井方式为裸眼酸压完井和常规完井,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地层能量分布不一。为此,多数的酸压完井及部分常规完井的井设计有一级气举阀,以达到快速、高效诱喷的目的,但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油套压差使得环空流体进入油管,给试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分析现场施工案例,更深入的阐述气举阀诱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正交设计思想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影响水平井挖潜曲流河点坝砂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指出夹层特征是影响挖潜效果的主要因素。对水平井挖潜点坝砂体剩余油的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夹层相对重叠长度综合反映了侧积夹层的各个特征,其大小决定了底水的脊进程度,直接影响挖潜效果。优化射孔也可以改善底水脊进程度,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朱康玲 《现代情报》2011,31(5):142-145,148
目的:宣传新版CBM数据库新增检索功能并针对新版CBM数据库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增加新功能的建议,以便使CBM数据库建设得更好。方法:将新版CBM数据库与旧版CBM数据库的检索功能进行比较,对新版CBM数据库的新增功能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总结。结论:新版CBM数据库增加了新的检索功能——新增字段、全文链接、检索结果分析,但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主题标引、分类标引的时间滞后及准确度欠缺,出现相同内容的文献而标引不同,主题检索和分类检索结果文献量差异较大,中医主题词的标识出现错误,结果分析中的"指定字段"排序结果不准确,检索式中的序号也存在问题等,上述问题需要改进以使文献检索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7.
深水油气资源全球储量丰富,已成为世界油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相对于西方国家在深水油气领域的"开发热",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还刚刚起步。我国南海深水油气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油气地质评价,地球物理普查仅限于南海北部地区,而且勘探开采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科技问题。本文对深水油气勘探领域的主要科技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技术学习是实现页岩气开发技术工程化的重要途径,开发技术工程化是实现规模化商业开发的前提。页岩气开发极大地区别于常规油气,具有显著的技术学习效应。依据涪陵页岩气田实地调研数据,拟合不同开发阶段对应井别的钻井总成本学习曲线,并与传统的技术学习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开发早期相对中后期,技术学习速率更高,钻井成本变动更剧烈;考虑规模效应时,钻井成本变动较为平缓,但技术学习的间接作用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骅坳陷港西断裂带奥陶系灰岩和新近系沙河街组砂岩中11个钻井的岩心包裹体的特征,均一温度和组分等方面的分析,对其所反映的气体来源,形成环境,油气演化以及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研究区的包裹体均为次生成因包裹体,气液比在5%~10%之间,根据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分析组分主要为H2O,CO4和CH4。利用均一温度,结合古地温和埋藏史,发现奥陶系灰岩和新近系沙河街组砂岩中包裹体中流体均捕获于新近纪。对氦同位素的分析发现包裹体中均有幔源氦的侵入.侵入的份额受到NE向港西断层和NWW向徐庄子断层的控制靠近断裂带的灰岩和砂岩中的包裹体含有还原性气体,由断层交汇中心向四周减少。包裹体中烷烃气的成熟度也与断层活动相关,具有从断层交汇中心向四周减小的相似特征。研究区内港西断层和徐庄子断层交汇处不仅是幔源气体上涌的有利通道,也是地热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利于烷烃气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煤层气产业目前已步入商业化生产的启动阶段,但产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为此,作者提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6个科学问题,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为煤层气原位赋存状态以及吸附/解吸效应、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与规律预测、煤层气地质选区理论与方法基础、煤储层渗透率的构造采动控制效应、低渗煤层气藏有效失衡的叠加场效应是我国近期所应开展的主要基础研究方向,并认为煤层气开采诱发的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