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万玉 《青海教育》2002,(10):27-28
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字词句段篇的感性教学,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达到听说读写的一定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要求。因此,这是浅层次的,还不能说是一种境界,它只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入门,是语文教学中“情”的贯穿,“悟”的培养。“情”与“悟”交相辉映,互为因果,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升华,一种有意为之的拔高,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这是深层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情”结,有这种“悟”性,有“情”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一、突出“情”的抒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而,情的抒发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情”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是故,语文教学“情”的问题,就成为贯穿课程…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一种智慧,它是文字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限美妙。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文字的感染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可以说,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的精神生命着色的一个过程。1.以读悟情,荡激德育活力。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教师要积极发挥语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与人格的感化。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指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中朝人民“不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渗透性。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素质的高低,必然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或负面效应。因文明道,因道悟文。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要坚持“因文明道,因道悟文”的整体性教学原则,并结合语言因素的分析,进行与具体语文内容相关的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变语文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功能。要提高语文教学综合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贴…  相似文献   

5.
薛国芳 《文教资料》2009,(35):52-53
学生对内容阅读领悟的多少主要表现在理解和感悟的深度方面,在“读中悟情”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悟情”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地朗读课文。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和收获:“说中悟理”是让学生把自己在读中所感悟到的内容说出来:“思中悟美”则是有目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自主体验文章所蕴涵的伦理道德.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收获后.让学生经过辩论和思考,形成阅读理解中的共识,从而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感悟?《辞海》指出:感悟就是“受到感动的醒悟”。感悟就是悟,有浅悟、深悟、渐悟、顿悟等等,形式复杂多样。感悟因人的差异,呈现不同的层次。感悟的获得是“渐修”,日积月累、阅历经验、个性认识是感悟的先决条件。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何培养?这里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应将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等,采用这些方法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培养创造关的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大旗的今天,一个源自远古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感悟。“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悟。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那么,何为感悟?感什么?悟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这些问题一直苦苦地困扰着我。我思考着,尝试着,于是就有了《特殊的葬礼》的三次教学。一教《特殊的葬礼》: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  相似文献   

10.
武慧琴 《职教论坛》2002,(18):47-47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种“特殊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在了老师肩上。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一、创新素质的要素创新素质是教师内在的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和升华,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具体包括:1.深厚而广博的知识。语文学科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感悟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感悟披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无迹可求。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感悟的策略基本上是诵读、体验、涵泳、联想、想象而已。去掉感悟的神秘主义外衣,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并把握它。悟,就是直觉。感悟,就是悟。感悟的关键是要有某事某物的“触发”。培养学生感悟,就要抓住“愤”、“悱”,寻求感悟机缘,“感悟”才会随时伴随学生左右。  相似文献   

12.
时代要跨世纪了,祖国的建设要跨世纪了,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服务的语文教学,当然也要跨世纪了。语文教学进行跨世纪的思考时集中在两字上,一个是“新”,一个是“全”。“新”,表现在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要求体现在: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全”,是全面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具体说就是坚持三个面向,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有适用于21世纪的语文教学实践,要培养能力、智力和自学,要在教语文的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把它融会在语文训练当中,要保证素质和特性,即个性和特长的发  相似文献   

13.
感悟是一种深层的理解,是一种活跃的高质高效的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感悟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这只从近处说,从长远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起码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素质,此乃对其终生甚至对国家民族、全人类都会起巨大作用。”可见,感悟与创造素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也指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  相似文献   

14.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是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其中的感悟能力与积累相辅相成 ,是语文教学有效的着力点。尤其在学生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悟 ,是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敏于感悟的学生 ,作文自会独有情致 ,意蕴深长。所谓感悟 ,是有所感触、有所领悟之意。具体说 ,“感”是对具体形象的捕捉和留存 ,是学生对材料的占有 :“悟”是思维对事物精髓的提炼和升华 ,是学生对材料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感悟的过程 ,是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16.
试用修订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问题。   “感悟”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语文教学中一直比较重视“感悟”。古人识字发蒙之后,就走上了读书、明理、踏访、求证的路,直接从前人的文本中去“感悟”,工具与“道”可以得兼。同时“感悟”又是一个年青的话题,这是因为从 20世纪初以来,虽重视学生“感悟”的语文教师不乏其人,但在种种原因,“感悟”就不那么时兴了。追溯其原因不外乎从三十年代开始,片面追求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文章有透彻的感悟才能悟其义,悟其情。叶圣陶提出语文教学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现成教科书所收录的佳作为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培养素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风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语文教学既要讲清文章的“理”,也要讲出文章的“情”。可后者常常被我们忽略。目前,中学生对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不感兴趣,写起作文来也是干巴巴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没有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而自己写作时,又缺乏感情。要扭转这种状况,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  相似文献   

20.
“读”是人类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那么,怎样能让学生真正读进去,在读中感悟呢?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注重初读,整体感知“读”是“感”的前提,“感”必须以“读”为基础。初读也“大有文章可做”。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学生根据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