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瑜 《大学时代》2004,(6):36-37
12年前,宋永华走出国门,那时他应邀在英国皇家学会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6年后,他已经成为英国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任职于英国的布鲁内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同时被英国皇家工程院/英国核电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聘为客座教授.2001年他被西安交大聘任为长江学者奖励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2.
中国留英学者、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教授宋永华于近日被英国皇家工程院评选为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50多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大陆留英学者。1964年出生的宋永华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并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1年赴英留学,现为布鲁内尔大学教授。宋永华一直致力于加强与国内的科技交流,是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现在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特聘海外评审专家、中国科技部973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等。宋永华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宋永华,1964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1984年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1991年留学英国,1997年,他作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工程学教授就职于布鲁内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2004年7月当选为英国工程学的最高殿堂——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留英华人。他在能源、信息和控制工程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曾发表300多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著有5部英文专著,先后担任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者之一。2009年回国,现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相似文献   

4.
樊赛军,苏州大学第一位海归派特聘教授。在美国,他致力于乳癌细胞中人类乳癌易感基因调节雌激素受体的活性研究,获得多项美国政府和民间的重大科学基金奖励和资助,2003年5月,被美国乔治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4年4月9日,这位实力派年轻专家却出人意料地受聘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岗位。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笔者在春色满园的苏州大学采访樊赛军,感受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乳癌研究领域的一匹“黑马”1978年,来自湖北的樊赛军考进了苏州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前身)放射医学系。读大学期间,樊赛军并不是那种书呆子式的学生,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运动场…  相似文献   

5.
白瑜 《神州学人》2001,(10):23-26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下简称“长江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何赛灵,1999年 5月应聘到母校浙江大学,从零开始筹建“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使中心的教学、科研、应用开发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规模与效益。何赛灵因此而成为特聘教授中的佼佼者。 何赛灵,1966年出生于浙江临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1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被聘为瑞典皇家工学院电磁系副教授(Docent),1996年获得该校终身(tenure)职位,1999年被浙大聘为“长江计划”首批特聘教授。1992年以来,何赛灵在一流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20余篇文章和 1部专著,1997年以来为20种国际期刊编辑和审稿。 在何赛灵的努力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苦筹建,浙大“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于 1999年 11月建成。目前中心已经有研究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18名,博士后4名,博士生31名,硕士生9名,外聘加拿大、日本、美国及瑞典的兼职客座教授,该中心目前已经拥有一支60余人的科研队伍。 目前中心正致力于光与电磁波的高科技前沿研究,如光子晶体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密集波分复用,光及电磁逆问题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何赛灵博士成为浙大  相似文献   

6.
余雷 《神州学人》2006,(2):31-32
张东柯,1963年生于江苏省涟水县,1986年获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初获英国纽卡索(Newcastle)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受聘为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化学工程系讲师,1999年2月,被聘为科廷科技大学的教授,成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工程学科教授之一。是澳大利亚煤工业和政府联合发起的COAL21工程的技术顾问团成员之一,拥有260多种科技出版物的知识产权。曾获澳大利亚燃烧学会的DavidWarren奖(1996)、阿德雷德大学最佳研究生导师奖(1998)、由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和国际化学工程师协会颁发的SheddenUhde奖章(2000)、国际燃烧学会年轻科学家奖(2001),并于2003年入选为国际能源基金会会员。2004年11月,他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成为该院4位华人院士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泛在学习,并从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然而,到底什么是泛在学习,如何使泛在学习的理念成为现实,即如何根据学习者所处情境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具体情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真正发生,并让不同的学习者有着相适应的学习体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多国家重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让更多的民众更容易、更有趣、更深入地进行学习。作为未来终身学习的理想模式之一,泛在学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随意获取信息、开展交流和进行学习的理想环境。本期,金书轲(Kinshuk)教授以泛在学习在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为例,介绍和分析了泛在学习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金书轲现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Athabasca University)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NSERC/iCORE/Xerox/Markin自适应和个性化信息工业研究会主席。金书轲在英国德蒙福特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学习技术、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和位置感知学习系统、认知分析以及交互技术等。金书轲教授在国际知名刊物、国际会议和书籍著作中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经常被邀请作大会主题报告,且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2008年,金书轲教授被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授予杰出奖。在过去的五年中,他被邀请作为多家国际知名期刊之专刊的特邀编辑,还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和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目前,他还担任欧盟、奥地利、加拿大、中国香港、以色列、意大利、荷兰、卡塔尔、中国台湾和美国等许多国家或地区政府资助项目的评审专家。此外,金书轲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习技术专业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的创始人和主席,SSCI索引源期刊《教育技术与社会》(Educational Technology&Society Joumal,2010年影响因子为1.066)的创刊人和主编,美国计算机协会ACM SIG新西兰分会人机交互技术领域的创始人和主席,还曾经担任新西兰远程教育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