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耀亭 《家庭教育》2002,(11):34-34
有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被同伴打了,就训斥:“你不也长着手吗!为什么不打他!”或教孩子:“打不过就咬,咱是正当防卫,咬死不偿命。”有的孩子打架,被批评时,会理直气壮地说:“不是我先动手,我是正当防卫。”不难看出,许多家长和孩子都错误地理解了正当防卫。那么,什么是正当防卫?怎样才算正当防卫呢?我们来看两个真实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juliazhuliye@yahoo.com.cn问:我的女儿1岁1个月大,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她要去拿筷子,我拍了她一下,她居然把手缩回去狠狠地咬了一口。后来,还有几次我不允许她做一些事情,她也狠狠地咬自己的手。请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答: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差,用某种行为发泄不满是很常见的,而少数孩子则是以自残的方式来发泄不满。不知道您的孩子是不是非常敏感、自尊心强,她有这样的表现,原因可能是:①起初当她做出家长认为不对的事情后,她可能是用咬自己手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当她看到这样做得到家长的认可,她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博得…  相似文献   

3.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个思路太奇特了,尽管这有点阿Q。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  相似文献   

4.
山东聊城卷中考原题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6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  相似文献   

5.
凭借技术的、诊断性的、工具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放弃孩子。父母或老师如何看孩子?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学的方法吗?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看孩子的方法。也许,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看是一种感官行为,难道我们不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孩子吗?比如说,我们看见的是同一个面貌、同一个动作、同一个孩子在跳绳或画画。  相似文献   

6.
陆可爱 《教学随笔》2013,(Z1):52-59
2012年【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女孩生下来就是唇腭裂,六岁时她发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女孩":妈妈,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呢?"妈妈":孩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缺陷的呢?别人有缺陷吗?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缺陷的呢?请以"面对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不少托班孩子经常咬人,而且很多时候是毫无理由地咬人。我们在向家长了解情况时,发现爱咬人的幼儿在家里经常被“咬”:那就是大人和孩子逗着玩时会假装咬孩子的手、脸或是胳膊。有的家长说:“我们有时觉得孩子长得胖嘟嘟的很好玩,就假装咬他一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母亲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女儿却总是不愿意跟她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为什么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她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是林立的腿和人墙.从此,再带孩子去商店,这位母亲就把孩子扛在肩上. 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但这件事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种启发:在我们埋怨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启而不发时,我们有没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看一看呢?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否与我们的预设一致呢?由此,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预设起点在哪儿呢?又指向哪里呢?  相似文献   

9.
韩雪 《家长》2012,(Z2):46-47
在社交场合,大多数人都会表现得紧张,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而不敢去面对。家长:老师,您好!我不清楚我家孩子是怎么了,放假这么长时间了,她一步都没有迈出过家门。咨询师:她也没有通过QQ或是短信和同学联系?家长:没有,我都查过了。咨询师:是不是您查她的行为她知道了,所以她把信息都删了?  相似文献   

10.
焰子 《江西教育》2005,(7):17-19
“我家孩子房间的门把上挂着一块牌,上面写着‘请勿打扰’。门上还写着‘有事请先敲三下允许方可进入’。怪事!进自己孩子的房间,还需要得到批准?”一位朋友对着笔者大吐苦水。她的儿子正在市十中读高一,有一次,她未敲门就进了孩子房间,孩子竟恼怒地大声问道:“有什么事?为什么不敲门进来?”她十分伤心,说:“白养这么大了,这样对待我们。”笔者就这件事问了那男孩,这位中学生却说:“我看书写作业时总感到背后有喘气声,猛一回头,发现爸或妈正在偷偷地看我。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做错了事似的在被监视。于是气得跟他们吵。对他们不敲门进房…  相似文献   

11.
上个月,我们中班转来一位叫小玉的小朋友。这孩子在幼儿园很乖巧,老师们都挺喜欢她。可每次小玉妈妈来接她时,都要盘问女儿当天所学内容,若孩子答不出,就对孩子横加指责。好几次小玉妈妈送孩子入园时,我们正在操场上做操,她就亲自拉孩子进来,并要给孩子找一个最佳位置(靠前的),有一次竟然要已经站好队的小朋友让出位置给小玉。本来井然的秩序,被她一折腾,就全乱套了。我对她说:“孩子到了幼儿园,就交给老师来管,再说,让孩子自己找位置,不是更好吗?”谁知她说:“王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家孩子胆小,如果我不帮她,她会吃亏的!”当天放学时,我和小…  相似文献   

12.
正蚊子"偏爱"孩子,怎么帮他避蚊?被蚊子叮咬后,又该如何处置?嘟嘟最近身上大包小包不断,总是被蚊子叮咬,因为又痒又疼,嘟嘟经常抓挠皮肤、哭闹,妈妈又心疼又纳闷:怎么我们都没被咬啊?蚊子是专找孩子咬吗?怎么给孩子防蚊比较安全呢?  相似文献   

13.
3岁的清清最近有个怪癖:喜欢看别人上厕所。每次妈妈或爸爸关上卫生间的门要解手时,清清会在外面拼命打门,也要进来。不让他进来他就又哭又闹。有一次,家里来了姑姑,还有她女儿。小女孩要撒尿了,进了卫生间,而清清居然也一定要进去看她撒尿。弄得父母和大家都很尴尬。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纠正他的这种行为?天津吴虹答:我想先给您一个忠告:无论怎样,不能随意把孩子的行为称为“怪癖”,这样说对孩子不公平。很多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成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在3岁以后,开始发现男女有别,而最初的发现,往往就来自于男女不同的小便…  相似文献   

14.
“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她从今年开始迷上了网络游戏,影响了学习成绩。我们做家长的非常苦恼!面对她直线下降的成绩,我们想把她送到寄宿制学校去读书,不知道此法可以克服她对网络的迷恋吗?有没有其他的好办法让她既可以上网却又不迷网?”根据我们对3870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68.6%的家长“非常赞同”或“赞同”孩子上网,但60.5%的家长对孩子上网表示“非常担心”或“有点担心”。可见,大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子女上网,只是担心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要预防孩子的网络沉溺行为,家长要做到以下“五要”。1.要以身作则。在上网时间、上…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微笑     
今天,有一位家长偏要把孩子转到我们幼儿园来,可是,因为名额已满,不能再收了。谁知这位家长要求强烈,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后来我们商定让她的孩子暑假后来上中班。最后,我问她:“您为什么坚持要给孩子转园呢?”她的回答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她决心要把孩子转入我园,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她所居住的院里有些孩子在我们园,孩子的发展及  相似文献   

16.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的一种行为.而赏识教育则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学会赏识,才是真正学会教育.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7.
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喜欢重复做一种动作、阅读一本图书、玩一种游戏感到不解。是孩子的脾气古怪,还是他不思上进呢?应该支持孩子,还是批评制止呢?家长们产生了很多疑问。其实,孩子的重复行为是其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在重复行为中蕴含着孩子对外部环境的探索、创造、学习,有利于成长,不可小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解读孩子的重复行为。  相似文献   

18.
“哪天她睡了,我一定要把她的头发剪乱,看她以后还怎么炫耀!……最好能扯掉她半边眉毛,让同学们都笑她丑。”湖北武昌的汪女士前几天在帮女儿打扫房间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本子,里面的内容很吓人。平时乖巧的女儿,日记里满是野蛮词,汪女士大为震惊。如果你是汪女士,你该怎么办?希望你来信告诉我们。来信请寄:武汉东湖路115号《独生子女》杂志社张胜岚收或E:zsl0912@yahoo.com.cn编者按:你是否感到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孩子的沟通时间越来越少?你是否感到孩子越来越大,越不了解他们内心世界?你是否正为孩子的异常行为而苦恼,却不知如何解…  相似文献   

19.
啃咬指甲与常见的“含手指”不同:啃咬指甲的孩子往往心烦或情绪紧张,而嘴里含手指则多发生在孩子思考时,如做习题、读书、下棋等。换句话说,前者是病态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纠正,而后者只是一种不良习惯而已。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学龄前幼儿的所有神经性习惯中,咬指甲是最常见的一种。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这种病态表现还可能延续至孩子的青春期乃至成年期。如果您发现孩子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可以试试:1.弄清原因试着找出孩子甘愿让手指流血疼痛的真正原因,也许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有条件的话,请带孩子去看儿童心理医生。2.转移注意当孩…  相似文献   

20.
温州读者来信问:女儿喜欢画画,可是画得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纠正她,怕她不高兴,影响她的积极性,不指出又不放心,我应该怎样做呢?主持:美术活动是孩子认识世界,表达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既是孩子游戏的一种手段,又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发展孩子思维力、创造力、想像力,合理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家长的正确评价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本期,我们特别邀请杭州大家艺术专修学校的部分家长来座谈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