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这同心理健康一样,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对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团结”、“竞争”、“协同”、“合作”、“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化目标的归纳与概括。这个新目标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也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者,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提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这同心理健康一样,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对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团结”、“竞争”、“协同”、“合作”、“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化目标的归纳与概括。这个新目标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也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者,主动承担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贡献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问题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这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而确立的体育课程新价值与新目标,也是对我们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归纳与发展。这个新价值与新目标的提出既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者主动承担重任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它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当前进行课标实验中的一个难题。难就难在:两者如何结合?其深层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到底是…  相似文献   

4.
杨五虎 《新体育》2022,(6):107-109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学生个人健康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新目标。体育教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学生具有浓厚的集体性、团结性和自主性。体育教育教学的这种“独特性”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是体育独特的性质,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体现,遵守规章要积极培养参加集体活动等具体的集体质量,实行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结构构建了5个领域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是其中之一。从探索合作体育教学模式、渗透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在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把群体合作延伸到课余体育活动中展开阐述,为更好地达到体育与健康的社会适应目标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这一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的目标应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为出发点,运用信息手段,促进身体发展,最终达到促进高职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高职体育改革如何主动适应我国社会急骤变化与发展的需求,探寻新形势下高职体育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当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基本现状分析,找出转型期对高职体育教育的新要求,从树立高职体育教学的“终身体育”育人观、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科学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改革体育教材、强化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挖掘高职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等六方面提出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目标领域。本试图根据包括中国矿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三自主”和“分级教学”改革在内的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问题的提出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教学任务,正在实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社会适应”。因此,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二、关于社会适应的浅析1.适应的概念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  相似文献   

10.
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使高中体育课程的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校与高中的衔接,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是连续的体系.为了适应高中体育课程的变化,提出在高校实行学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选项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单项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设想,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与分类进行分析认为: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上,“运动参与”目标不适合作为体育课程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目标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社会的“身心健康”需要,需要通过课外补充才能满足社会期待的“身心健康”要求;“社会适应”目标在思想意识上先入为主地渗入社会预期性结果,抹杀了其结果产生的个性与首创性.并从学生的学习评价、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以及《纲要》对体育课程实践的作用现状等角度评析了体育课程目标.提出对《纲要》课程目标修订的建议,为体育课程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新课程的人文主义倾向与教师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559-560,F003
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与评价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高校体育新课程体现出“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展学生潜能”等浓重的人文主义倾向。高校体育教师应重新角色定位,由“传道、授业”者转变为“传道、引导与合作”者;由“管理、控制”者转变为“组织与促进”者;由“师道尊严”者转变为“学生的朋友”,以尽快走进新课程。并与之形成角色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体育课程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1]而一些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健康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身体上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正>模块教学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模块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五方面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国体育教育家达里尔.西登托普提出的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理念及目标与体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理念及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都强调运动  相似文献   

15.
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庄  魏宁 《体育科学研究》2006,10(4):64-67,71
通过简要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目前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健康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应重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部因素的改革,充分挖掘各种新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我国体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任务,但中小学生的运动发展却面临着“上了12年体育课什么都没学会”,而中小学生的健康促进则面临着“体质连续40年下降”的局面。科学运动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历史责任。但运动发展与健康促进之关系素有争论,甚至有“技术与健康之争”的极端观点。研究认为,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是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关系,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体育“大单元教学”对有效提高运动能力具有方向性意义,“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教学更是代表着未来科学运动课程的教改方向。大幅度大面积地提升体质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前提,有效提升体质要求着“三精准”的新策略与新工作。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必将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相融合发展,其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魏伟 《体育师友》2009,(1):17-18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角度为体育教学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体系,解读这个目标体系不难看出,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变化在于从过去只强调身体健康过渡到“三维健康”观。这一本质变化其实凸显一种和谐思想——身、心和谐,包括学生身心的内在和谐以及学生与社会的外部和谐。那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个“和谐体育”的思想呢?  相似文献   

18.
课程目的不仅在于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有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与习惯;建立“课程目标——领域(或直接称为内容)目标——水平目标(或年级目标)——某水平的内容目标”的目标层次体系;取消“运动参与”的单列目标,将“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等目标内容纳入其他目标中;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取消“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设“思想品德”或“品德与行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网络技术,论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出普通高校建设网络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适应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它具有交互性、经济性、自主化学习、适应对象广泛等特点,是未来学校体育教育、建构终身体育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体育师友》2015,(6):61-62
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教学实施应融入不同时期大环境下的中学体育课程之中。随着体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以及体育国际化交流水平的提高,适应体育概念也逐渐植入我国体育理论之中。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适应体育概念、领域目标介绍及中学体育课程相关分析,对适应体育教学实施引入中学体育课程进行指导,促进课程中对学生体育权利保障。研究认为:中学体育课程应引入适应体育教学实施,促成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强调尊重个体差异性,保障学生体育权利的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