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顾黄初、谢海泉先生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新大纲就文学教育的任务,明确提出了三点:一是感受文学,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二:是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简况与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三是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这套教材的选文,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占有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鉴赏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但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鉴赏人物形象从辨证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学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塑造当作首要任务。理解作品对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忽视了文学鉴赏 ,把一篇篇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习惯性地搞成拆散七宝楼台式的教材分析。每一堂语文课 ,总是在那里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时代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等。这样 ,由于教学本身失去了个性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索然寡味 ,根本激发不出审美情趣。我们有责任对这种现象的修正作出思考。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的想象 ,激励学生的创造 ,实践真正的素质教育。我认为 ,文学鉴赏是扭转语文教学的现状之一法 ,可以使其增添些亮色 ,而听与读 ,则是进行文学鉴赏行…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的文学作品篇目都占到课文总篇目的75%左右。文学作品篇目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可见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讲授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呢?笔者在讲授有关课文时,尝试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一.抛出问题,引起注意,教师作适当提示高中阶段初步接触文学名篇,学生对一些作品尤其是距离现今较古  相似文献   

5.
王静静 《山东教育》2011,(25):28-29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两篇精读课文——《白鹅》和《猫》,两篇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一则语文园地。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他们的笔下,高傲的白  相似文献   

6.
邢荣 《中国考试》2023,(11):37-44+54
纵观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可以发现其中的重要变化,即在所谓反套路背后,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基本阅读方法的关注,如不同类型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经典作家有各自不同的阅读基本法。近一两年来,在怎么读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如何赏的新动向,命题指向对文学作品主动鉴赏的引导。对这些情况加以细致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广大师生备考,还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新课标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设置,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相关要求,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同时,研究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可以发现,考试与课标、教材之间的密切联动,使三者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丰富的动态资源,高中教学应注意对这些资源整合利用,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及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两篇精读课文——《白鹅》和《猫》,两篇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一则语文园地。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立足于文学审美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形象的分析去思考、比较、想象作品中的形象,进而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船长》是大作家雨果的一篇小说,被选作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课文。下面就以甲、乙两位教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只知道作品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怎样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外国著名作家有不少作品入选我国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称为“模糊美”的艺术魅力。它们所具有的含蓄美、朦胧美、空白美给读者提供了启迪联想,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中的模糊美,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发展思维,提高阅读。欣赏和审美能力。一、细心挖掘含蓄美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感染读者。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在对艺术形象的刻画中自然流露。“作者的见解意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愈好。”(恩格斯语)例如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小说《小…  相似文献   

11.
语文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把握、艺术创造的结果。初中学生由于阅历浅,知识又有限,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缺乏认识,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非常紧迫而又非常现实的重要课题。读者与作家的审美认识过程似乎成反方向,作家是从生活到作品,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学作品含义的丰富性和不同读者理解的差异性,采用以旧带新鉴赏法、见仁见智品读法、唇枪舌剑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一篇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热情,还能起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多向思维的能力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鉴赏课文,即鉴别和欣赏课文。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作为语文教师,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新课程,面对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学时,就应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所谓文学鉴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作品的鉴赏,一是对作品的欣赏。前者侧重于理性判断,后者侧重于情感判断。对课文的鉴赏,一般放在思想情感深邃,语言生动、优美的篇章上。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职业院校语文教材中最赏心悦目的内容,科学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大有讲究:让学生阅读文本并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与教师一起探讨质疑,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教师梳理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升华内化为其文学素质。  相似文献   

15.
[考点解说]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作品内容的鉴赏是指:理解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揭示作家的创作意图,评判作品的社会价值等.语言鉴赏是指:分析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动作所体现的思想和心理;分析文学语言的弦外之音,即作者的深意;把握作品的意境情调等.表达技巧的鉴赏,所指是比较宽泛的, 问:高考命题组似乎对议论文的考查情有独钟,为什么?答:议论文写作正好检测考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所以高考中议论文考查的比例自然就大些.问:与命题议论文相比,为什么材料议论文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6.
黄珊 《现代语文》2004,(12):33-34
从这几年的教材改革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课本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诗歌.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文学作品含义的丰富性和不同读者理解的差异性,采用以旧带新鉴赏法、见仁见智品读法、唇枪舌剑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一篇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学习文学作品的热情,还能起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多向思维的能力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在新版教材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而文学作品解读与鉴赏的多元化又使得不少师生无从入手.在传统教学中,文学作品讲解强调的是"悟",即通过语言文字的疏通、背景作者的介绍、段落篇章的分析,让学生领悟作品的"美".本文试着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感性化"教学方法,整合文学作品的鉴赏途径,谈谈文学作品鉴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蒋玉梅 《新高考》2008,(1):11-13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要鉴赏表达技巧,就要明白什么是表达技巧。笔者认为诗歌的表达技巧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很好掌握,在复习迎考时,很多同学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不甚明了,遇到分析表现手法的试题,要么不写.要么乱写一个。在此,笔者从教材入手,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梳理、阐释,让更多的高三学生能够轻松应对高考。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它分为  相似文献   

20.
在对小说情节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文学活动四要素讨论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即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应该从现实生活逻辑入手对小说情节进行历史性还原,以诗人的眼光进行赏析;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情感内化后的外在表现,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深入把握小说情节内涵的钥匙;文学作品的价值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实现,从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出发对小说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