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丽红 《教师》2011,(7):42-42
"诵读"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阅读教学法,不管是私塾还是官学,诵读都是其一大特色。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里有"今之教者,呻其占毕"的语句,"呻"即诵读,"占毕"即简册。可见,诵读早已有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就理解文章意义;读得熟了,就能学会文章诗歌的写法了。可见,诵读是我国古代教学的一条基本经验。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可到了高中,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相似文献   

2.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专业技术工作者。何谓"专业"?是某种由专门的学问支撑的职业。美国学者舒尔曼在《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一文中强调"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职业行为"。[1]对于教师来说,"根植于知识的职业行为"具体表现为"实施教学"——一名教师仅停留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面对学生基于当前的信息作出判断,然后行动。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说话,"嗯"、"啊"满嘴,"这个"、"那个"连篇,似乎不带上这些音节就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语言现象,有以下几种弊害。一.影响表意的准确,造成理解的错误说话不能乱停顿(包括该停不停、不该停却停和停顿时值不恰当),因为乱停顿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导致理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千古情人独我痴”——试论贾宝玉之情的深层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性格基点,也是理解和把握这一形象的关键点。贾宝玉之情,本质上是对灵秀女儿的珍爱之情,对柔弱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儿们的呵护之情,对薄命女儿们的悲悯之情,对恋人林黛玉的深切挚爱之情,对无情之物的仁爱之情。贾宝玉不同于一般的"情痴情种",贾宝玉之情,更不同于一般的俗情。他的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他"把对个别女儿的爱扩展为对所有女儿们的爱与同情","不但及于众人,而且及于众物",真正践行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胞物与"思想,是一种"广范围高境界的情",一种"最博大、最崇高的情",是天地间之大爱。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突出贡献,体现于他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阈内对"总体"与"反映"两个概念的论述,"总体"是其理论的思想内核,"反映"是其现实主义的理性法则,他所理解的"总体"和"反映"又都源自于他的艺术的人道主义。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特色,也是正确理解他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散文。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进而产生共鸣的呢?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和学生、教师的自我对话中,"师本对话"是实现有效对话、高效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师是联系课程和学生的纽带,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师生基于文本的对话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10,(9):5-5
前不久,一则名为《"幼升小"名校试题精选》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该帖收集了北京市各小学的"幼升小"入学试题。不少网友跟帖称,题目"很难"、"很雷人"。不仅是北京,在上海、武汉、成都等地,"幼升小"试题都成了令家长们头疼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实现言意同构的外化形式。"读"里既有对文字的理解,感情的熏陶,也有语言的习得,还有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的润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中指出:"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可见,我们一定要用心引导学生去"读"。  相似文献   

13.
"雅洁"是桐城古文家对散文语言的整体要求,它肇始于方苞,发展于刘大櫆。刘大櫆在其理论著作《论文偶记》中提出文章"十二贵",就散文语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作文准则,并且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很自觉地体现了"文贵简"、"文贵高"、"文贵华"、"文贵远"等文论观点。该文拟把刘大櫆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探寻散文语言的"雅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议论文中,确立论点也好,批驳论点也好,都离不开列举事实。事实确凿,以此证明论点,就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第二"又何妨》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议论文,文章肯定"第一"固然好,而对"第二"也应该有积极的理解,从超越的意义看,"第二"尤其值得鼓励。且看文章如下:  相似文献   

15.
虽然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被西方人称道,但作为一个西方翻译家,他的作品还是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去研究品味。文章选取《红楼梦》三十回的"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一章"雨"的片段,从词语的翻译,文化阐释对译文的影响,句式结构对对译文的影响以及翻译的整体性方面,对霍译本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张铎 《学子》2014,(7):31-31
中国的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之所以重视教育,就在于教育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积极作用。一、孔学的教育观念:学思结合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参加过一些教研活动,发现但凡写人的文章,像《船长》《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等,教者总爱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诚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个问题,确实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便于进行说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表达的切入点。于是,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课文,是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一直在追求的艺术哲学的核心,也是当今音乐美学界一直信奉的和最终走向。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和"的理解远远不同于儒家对"和"的理解,本文就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种种观点,详尽阐述其对"和"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酉"和"畗"存在着纠结,文章结合文字学的有关知识,梳理了两个部首之间的关系:"酉"的变体是"畐",以"酉"为偏旁构成了"福"字,"福"的古文是"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