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习得机制与模块性是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两个问题,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就这两个观点意见不一.本文将对二者的认知心理做一个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L&J认知语言理论与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在哲学上的矛盾与冲突。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研究比较注重形式,L&J的认知语言理论比较注重语义;在认识论上,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基础为“理性主义”;而L&J的认知语言理论则为“体验主义”。至于后者是否已经构成了对前者的一场革命,语言学界还尚未产生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3.
自然主义认识论是奎因对于传统认识论问题给出的解答,也是奎因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奎因认为在处理人类认知问题上,不能期望拥有超越人类现有认知能力之上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自然主义认识论正是在现代哲学语言转向的大背景下,从语言层面上尝试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从观察句出发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奎因把认识问题视为一个人类通过语言不断习得的过程,而人类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由语言交织起来的巨大网络。奎因对于认识论问题的解答激发了现代哲人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持续思索。这种思索让人们对于语言、心灵、世界等概念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命题符号理论以命题作为知识表征的基本单位,但对命题之"从何而来、如何而来"尚未厘清.研究聚焦构成命题的奠基元素,基于知识发生的视角看知识表征,对既有理论的表征机理展开发生学追问;通过回溯哲学认识论层面上"知识何以可能"问题的思想成就,尝试自先验条件开始把握命题的发生发展机理,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对既有命题表征问题给出新的诠释;进一步阐述对于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部门科学以及知识表征工作的启发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人类的认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以马喻人,且都源于"人是动物"这一母隐喻命题。本文首先介绍black horse,dark horse以及"黑马"各自的构成方式及意义,并援引BNC和CCL语料库进行例证。然后从认知隐喻的视角绘制出"人是马"这一概念隐喻的意象图式,进而探索"黑马"一词的隐喻认知映射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利霞 《文教资料》2012,(10):151-152
本文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论述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其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认知发展的机制,以及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然后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体系的模型理论,构成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理论。他的语言学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上的:模块化和自治性。他最终的目的是根据内模块和外模块理论为语言体系建立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自治的,而且他认为语言是自治的模块体系。但是,基于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和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并且构建出了认知模型。主要把模型理论的形式化、普遍语法的客观性与认知理论的意象图式及形式空间化假设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得出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缺点。客观主义形式化和普遍语法被认知语言学批判。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能与人类其他认知能力相分离。语言与其他知识和能力分开是武断的,它是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结果。  相似文献   

8.
传统认识论的缺失在于很少关注与主体的认知能力相关的问题,赖欣巴赫限于"辩护的语境"提出的科学认识论的三项任务则缩小了认识论研究的范围。当我们主张把科学认识论研究的视域由"辩护的语境"扩展到"发现的语境"时,当代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任务发生了三大转向:(1)从只重视知识来源问题的抽象研究转向重视科学家如何获得其认知能力的过程研究;(2)从只重视命题性知识的研究转向重视技能性知识的研究;(3)从只限于辩护语境的研究转向重视科学家如何做出认知判断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视域的转换对于理解科学创新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乔治.莱考夫引导的认知语义学极富成效的热烈讨论下,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机制。尽管如此,隐喻的理解始终困扰众多语言流派的学者,即使认知语义学也不能解释隐喻命题中由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的元素。本文尝试性地将真实条件理论与认知语义学的成果融合起来,以期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乔治.莱考夫引导的认知语义学极富成效的热烈讨论下,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隐喻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机制。尽管如此,隐喻的理解始终困扰众多语言流派的学者,即使认知语义学也不能解释隐喻命题中由一些客观条件制约的元素。本文尝试性地将真实条件理论与认知语义学的成果融合起来,以期对隐喻语言的理解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